西园站病历讨论
日期: 2011-02-09
患者,女,46岁,发热,腰痛5天入院
患者于5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发热,T39,伴寒颤,腰痛,腹胀。但无尿频,尿急,尿痛,当地诊断为上感,给予青霉素,阿司匹林治疗无好转,体温波动在38。5-40,尿常规:蛋白(++),白细胞12/HP,查见脓细胞,诊断为肾盂肾炎,入院。
既往体健,职业为仓库管理员,近期无外出旅行史。
T39。3 P92次/分,R22次/分 BP100/70mmHg
急性面容,皮肤无出血点,无瘀斑,巩膜无黄染,表浅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眼眶无压痛.双眼球结膜出血,水肿。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部无异常。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罗音,心律齐,心率92次/分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无肌紧张.肾区叩痛。神经系统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1。2*10^9/L HB128g/Lplt 101。5*10^9/L其余正常
尿常规:蛋白(++),WBC(+++)RBC(+)脓细胞(+)
肾功能:尿素氮8.9mol/L血肌酐138微摩尔/升
入院诊断:1、肾盂肾炎,2、败血症 给予氨苄青霉素治疗3天,仍然发热,T40,腰痛明显 每天尿量1600毫升,进一步检查血培养和尿培养均无细菌生长。肥大氏反应阴性。
B超:双肾长大,肾实质损害,腹腔少量液体
住院期间肾功能:尿素氮24.9mol/L血肌酐488微摩尔/升
尿常规:蛋白(+++),WBC(+)RBC(+)
初步诊断:流行性出血热
问题:病人存在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的分期和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1.体温过高
(1)运用物理降温方法
(2)遵医嘱给以降温措施
2.体液丢失过多
(1)记录每日出入水量,嘱患者多饮水
(2)补液,维持体内液体量
3.有感染的危险
(1)注意医疗操作卫生,避免感染
(2)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
[护理措施]
1.观察发热的程度及热型、伴随症状并记录。
2.绝对卧床休息,禁止随意搬动病人。
3.严密观察病情,每2小时测体温1次,发热末期注意血压、脉搏、尿量的变化。 遵医嘱及时送检标本,逢尿必查(比重、常规)。
4.体温>38。5℃时,可在体表大血管处进行冷敷,不宜用醇浴、禁忌使用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引起休克。
5.协助病人洗漱、大小便、保持皮肤、五官清洁。
6.遵医嘱补充液体。液体补充量为:发热早期以每天排出的尿量再加1000ml液体为宜,如高热、出汗多,可加至1500ml,以晶体为主,发热后期,适当补充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对抗血浆外渗。
7.遵医嘱给予抗病毒药及氢化考的松。
①组织灌注量改变;由于全身性广泛性小血管损害,血浆外渗致血容量减少。
1评估病人组织灌注量改变的程度,遵医嘱定期测血压、脉搏,记录24小时尿量。
2将病人置于休克体位,保暖,遵医嘱给氧 。
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利快速补充血容量和静脉用药。
4遵医嘱扩充血容量,纠酸,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并观察其疗效。
5重点评价:血压、脉搏、尿量、皮肤温度及神志是否正常。
②焦虑;由于疾病的威胁和知识的缺乏。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分期和主要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以及发热、低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等五期临床过程。
(一)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及稽留为多,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
(二)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三)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四)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五)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