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退出
导航: 首页发展论坛

从医十年

日期: 2012-08-03

    安贞医院的林運主任6月份到我中心的讲座,至今记忆犹新。因为讲座课件----《房颤的社区管理艺术》是专门献给望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无独有偶,有机会拜读了她在4年前的一篇日记《从医十年记》,感受深刻。经林主任本人同意现转载到我中心网站与大家共享。

----付典海  题记


《从医十年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说起我学医,其实是非常偶然的一个选择。我的父母都是建筑工程师,我家的亲戚甚至家里比较要好的朋友中都没有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所以在念医学院以前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基本没有什么了解。儿时的我有两个理想,一个理想是当外交官(那样就有可能与我崇拜的荷兰女王还有撒切尔夫人“会晤”了),另一个理想是和外国人一起开一个工厂(现在的说法可能叫引外资开公司当中方老板),生产或改良一些适合中国人用的东西(我小时候生活在上海的法租界,我记事时正值改革开放,大家对洋货都高看一眼,其实有很多为外国人设计的洋货中国人用着并不合适)。为了这两个理想我一直很努力地学习,因为成绩好,小学毕业时我被保送到朝阳区当时唯一的一所市重点中学,也因为是保送生,学校特别把我们编成一个实验班,这个班除了学习进度比别的班快以外,还有一个不同——学俄语。没想到就是这个“不同”,让我与我的两个理想越来越远。高三填报志愿时,我一心想考的复旦和交大都是隔年才招俄语生,我考的那年不招,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对于我这个学俄语的理科女生来说,好像只能选择重工业科目。我特别清楚地记得填志愿的前几天我的父母拿着电话一个个长途地打到各个学校询问,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先尽着英语生招,招不满时会考虑俄语生”。只有首都医学院和苏州医学院很明确的表示“我们招,不过因为没有俄语老师,入学后要改学英语。”于是,我比提档线高出55分毫无悬念地来到了首都医学院,入学两年后我的母校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
    我记得当时的入学典礼很隆重,因为刚刚确定了中国的“医学生誓言”,我们这批新生将在首医第一次集体宣誓。当念到“…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为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时,我不由自主地停顿了,因为那是“誓言”,是一种承诺,说了就必须去履行,而我几乎是“阴差阳错”间来到这个圣地的,我真的想好了吗?十年后的今天,当我送走一个个出院的患者迎来一次次真诚的感激时,当我真的能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别人解除痛苦时,当我面对师长的认可家人的支持和朋友的赞叹时,我终于可以很坦然地回答我自己:是的,我愿意终生做一名医生。


我很幸运  因为我在“伟人”的身边


    我所在的心内科是一个介入手术科室,提起心脏介入,大多数同行会立刻想到吕树铮教授,就像以前说到老师必提孔子现在说到篮球必提姚明一样。我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吕主任手下,学习冠脉介入后,也经常和吕主任同台手术。吕主任作为“风云人物”在外界有很多辉煌的报导,但我从吕主任那学到的除了技术和学问外还有其宽容朴实的为人和融会贯通、深入浅出的大智慧,这点点滴滴不在他身边的人可能体会不到,但却构成了我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阶梯。第一次上手术,我的任务是听吕主任的“口令”用三联三通打造影剂,前两下还算顺利,到第三下也不怎么回事造影剂没打出去反而喷了我自己一脸,大家都一愣,我更是惊慌失措,主任说过左主干的病变手术时动作要快,这可怎么办呢。吕主任立即看出了端倪,丝毫没有停顿,一边给另一个助手发指令一边轻巧地拿起我手里的三联三通,在注射器和三通的接口处用力拧了拧交回了给我,吕主任一句话都没说,但他的这个动作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也正因为吕主任没有任何指责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以后只要是后连接上的部位我都会反复确认。没过多久遇到一次大型会议的手术转播,我和另一个同事先做造影,我想手术转播那么多双眼睛看着,怎么也得把病变显示清楚啊。因为当时我已经知道造影剂在不必要时尽量少用,于是我下意识地把踩电影的时间略延长了一点。没想到吕主任一上台,调出我做的造影图像就通过耳麦对所有看转播的同行说:“我们科的林运医生很有经验,她在造影时电影踩得足够长,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个闭塞病变远端靠逆供显出的血管影,这样这个患者就免去了穿刺另一边进行双侧造影。”其实当时学习手术时间不长的我踩出了长电影纯属紧张下的无意识动作,但吕主任的这翻“表扬”和解释让我牢牢记住了闭塞病变造影的原则和技巧。我的很多本事都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从吕主任那里学来的,我想这种镇静和宽容只有技术和心理素质都到达非凡境界的大师才能有吧,很幸运,我感受到了。
    说起我学习起搏手术也很偶然,当时刚进导管室,师兄们告诉我要多看,把消毒铺巾准备工作都看会了才能上台,于是我这间导管室看完看那间,当我无意中走到一间导管室时,正要上台做起搏器的我们的老主任张金荣教授看见我了,他可能没想到我一个女大夫要来“吃线”,问我到导管室来有什么事,我说我要学介入,所以先来看手术。张主任笑了笑,说:“噢,你也要上手术,那就刷手上来吧”。当时我一愣,想起我父母常常在我耳边念叨的话“人命关天啊,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于是我特别向张主任说明:“我连消毒铺巾还不会呢,再看看吧”。张主任几乎笑出了声:“不会你不上台我怎么教你啊?”于是从那天起,我每一台起搏器手术都跟在张主任身边,张主任手把手地教,一点一滴毫无保留,把他自己多年的经验也一并传授,不到两年张主任就把我扶到了术者的位置。在手术台上张主任总是夸奖我,其实我自己知道我这个从零开始的学生真是没少让师傅操心。第一次上台,第一个动作就把一根备好的可撕开起搏穿刺鞘扔垃圾桶里了:刚上手术的我在冠脉台上形成了那样一个认知:塑料的东西大多没用,基本都是包装。当张主任要用那根穿刺鞘反复找不到终于在垃圾筒里看见它的“尸体”时,主任停了一秒钟,难以置信地向我确认:“是你把它给扔了?”我以为张主任要表扬我把手术台收拾得利索,就很自豪地回答:“是啊”。于是,张主任报以他招牌式的“呵呵”笑,没再说什么。直到第二台,他先把所有要用的器械都向我介绍了一遍,特别介绍了被我扔掉的撕拉鞘的用法,最后还说“刚才赖我,没告诉你。”我这才在恍然大悟中面红耳赤。所以后来我带进修医生手术时自然也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这是张主任言传身教的力量。
    除了手术技能,张主任特别注意全方位训练我,除了在导管室里的严格要求外(直到现在,刷手如果不达到要求的时间,那是肯定不允许我上台的,毫不客气),张主任在带我上第一台手术时,就培养我的整体观念,张主任强调对患者的“起搏治疗”,而不是简单地给患者装个起搏器。第一次看到起搏器的担保卡,张主任郑重向我说明:这卡除了证明制造商为脉冲发生器的电量作担保外,还是医生的一种承诺,卡上有植入医生的姓名和电话,就是要让患者随时随地都能得到需要的照顾。为了践行这个承诺,我跟着张主任不知道多少次下班后、周末、节假日地被叫到医院看病人。终于有一天张主任对我说:你已经养成这个习惯了,这比会做手术重要。起搏器能很好地工作除了一个漂亮的手术外,还需要一套优化的程控数据,就像配眼镜有了镜片和镜架还必须有合适的度数才能让佩戴者看清楚。张主任专门送我去学习各型起搏器的程控,找来各种起搏器和各种电极的技术参数让我比较研究。除此之外,张主任特别教导我的是对患者全方位的管理。多年来张主任坚持在术前亲自和患者及家属见面,介绍手术相关情况并共同选定要植入的起搏器。术后第二天,张主任会亲自到患者床边检查伤口。张主任常说,要让患者和家属明白,明白就不会害怕。沿袭了张主任的习惯,我的白衣兜里时刻带着一面小镜子和一个1:1的起搏器模型,换药时患者需要的话我会用这面小镜子让他、她自己看到伤口,看到了患者就踏实了。
    张主任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几乎100%,也几乎没有气胸和误穿锁骨下动脉的情况发生,心室电极过三尖瓣到达右室又快位置又好,连着好几年术后没有囊袋感染发生,这些“绝活”张主任对他所有的学生都倾囊相授,对进修医生也是有求必应,而且这位老教授甘为人梯、无怨无悔。
    从医到今年是第11个年头,不算很长,但很幸运的是我身边让我敬佩使我获益匪浅的“伟人”很多。著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在301医院心内科主任陈韵岱教授原来也是我的主任,在陈主任手下10年,她的智慧和优雅、勤奋和执着始终感染激励着我。在研究生期间,我得到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姚崇华教授的悉心指导,让我的思维视角从一个个的人扩展到人群,让我有从数据中寻找信息的意识,特别是让我明白只有寂寞严谨的工作才能得到绚烂的成果。身边有了这些“大家”,我的成长道路充满温情和感动。


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很多的技能


    有很多名留史册的“大家”都是全方位的人才。数学家同时会写优美的诗、医学家弹得一手好琴同时画得一手好画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可我在自己的学生时代一直留有遗憾,好像大多数时间都要学习而没有时间去发展我的兴趣爱好。可能有我父母的影响(80十年代中期我的母亲带我去观看了当时上演的所有芭蕾舞剧,后来坚持每年去听新年音乐会,并培养我逛书店和看美术展的习惯),我从上医学院到工作都特别“见缝插针”,经常去看美术馆的展览,听音乐会,看话剧。我的阅读速度很快,所以同样的时间我能多看一些书,从经济学物理学哲学到小说传记风土人情我都很有兴趣,这对我文字把握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2006年的春天,我因白细胞减低而避线休息。这时恰逢中国医师协会与美国临床心理学教授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医师人文执业技能师资培训班,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参加了。培训完成后我取得了讲师资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其他49名老师一起成为了第一批人文培训师。以前工作时只知道要态度好,可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清楚。人文技能教会我如何问清楚患者心里的想法,如何解释病情,如何制定患者能接受的治疗方案,如何向患者告知不幸的消息等等。现在我已经习惯不直接对患者说“不”,这些技能对我行医的过程可谓如虎添翼。此后与英国JANKI基金会和办的人文援助项目培训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医生的内在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结合我以前参加“卡内基”技能绩效与团队合作培训习得的内容,让我越来越体会到一个为人治病的医生除了医学知识以外还需要更多的技能,医术首先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艺术。


善待生命中的人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用两个字来形容是“辛苦”,用一字来概括是“忙”。对于做介入的医生来说,恐怕要在这些形容词前再加个“更”字。我曾经没日没夜地干活,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单位,我同时学介入、管病人、做毕业论文又兼着院里的团委书记。一岁多的儿子咳嗽了我没在意,转成了肺炎才带他到医院拍片子输液,看着他无力地靠在我怀里,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的样子,我发誓这种错误我这个妈妈永远都不会再犯。不知是不是我醒悟得不够及时还要接受更多的惩罚,我的寄父(我从小过继给我姑父)因呃逆9天不能控制,被查出广泛转移的胃癌。他已经没有手术机会了,三个月后在住进我们医院综合科的第二天去世。这件事使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很久都不愿经过他住过的病房,因为我很后悔,我无法面对我63岁一直很“健康”从来没看过病的寄父就这么走了,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楚直到现在仍无法释怀。我不知道我一天到晚在“忙”什么,和我最亲近的人都病成这样了我都没发现,等我知道了却什么都做不了了。我的寄父喜欢旅游,可他每次约我我不是加班呢就是准备考试呢一直没有成行。我的寄父喜欢摄影,常约我一起骑车去哪个地方拍照,我也没去过几次。其实这都是正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寄父葬礼后的两周我通过了研究生答辩,没有想象中的喜悦和兴奋,就像被按了Reset键的电脑,我重新启动了。
    我努力让自己过“正常人的生活”,即使有时还要加班还会超负荷工作,我也不会忘记我要和儿子交流,要去看望老人,要读一些书,要和朋友打个电话发个邮件,每周要在家做两次像样的饭,每年要出去旅游。我用文字用相机来记录生活,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如果我爱你,我就一定要告诉你,要对你好,要去做,这是我从儿子身上学来的。如果你在我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我就要重视你。家人,亲戚,朋友,同事,这些都是我生命中的人,其实我的患者也是,我都要善待他们,这样我心里才踏实无悔。
    我很庆幸我当了医生,能有很多机会直接去帮助别人。我也很幸运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总能得到帮助受到启迪,让我怀着感恩每天开开心心的进步。

预防保健(孕妇建档、疫苗接种):84712717 健康管理科(复课证明、健康教育):64738827 健康体检(健康证、驾照体检):64731921
医疗咨询:64750202 口腔科:84780581 中医科:64701559 行政办公:64707662 医疗投诉:6473192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65 版权所有:北京优腾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05082545号 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