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华佗”是居民健康守护的天使
日期: 2017-04-10
---- 中园站
中园站的患者吴阿姨发布在“中华网社区”“千龙网中国首都网京华论坛”“新浪百味论坛”的文章,短短几天点击量已经近一千,原文奉上,细细品味。
四月的北京阳光不愠不火,透明温润,有玻璃的质感。四月的阳光,使每一朵花都如水晶雕成,在风里唱着希望的歌,歌声七色仿佛彩虹。今天望京南湖中园的居民在四月的阳关里歌颂我们“社区华佗”他们是居民健康的守护天使。他们如明媚的阳光与润物的细雨一样,都是值得百姓称赞、微笑的理由。只有十位医务人员平均年龄三十多岁的小医院,为何吸引众多病人?为何在老百姓眼中,他们却是“恩人”。
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一个坐落在望京居民小区院内的社区医院。站长、医生(西医),中医,(针灸等)、护士、挂号、中西药房(包括中草药房),化验室等一共医务人员才十个人。医院有位针灸李医生年轻有为,在附近很有名气。用老百姓的朴实话说:“李大夫针灸管事!”小医院设十一个床位为了针灸治疗。他们每天有150多人挂号。病人多的时候,医务人员经常是轮流吃饭。医院为了不耽误病人上班,从早上7点开始看病,医生、护士就开始上班了。
社区医务人员各个都是多面手 :
多功能站长:西医医生,但是她那忙就到哪去,有时帮助挂号、配药等。
多能的医生:诊脉、针灸、推拿、开处方……,
多能的护士: 打针、拔罐、输液,化验,护士长有时还帮助挂号,取药等……
病人太多,就看他们忙绿的马不停蹄。医务人员称呼病人,叔叔、阿姨……病人称呼他们有的直呼:名字,甚至叫“小金、小李……”,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好似朋友,好似亲人……互相问寒问暖,关心爱护。这里没有医闹,这里只有关爱。因为他们贴心的服务而成为居民的“医生朋友”。
我对社区医院感受颇深,说实在的,前些年我信不过社区医院,认为社区医院能看什么病,药也不全,我连社区医院在哪都不知道。住到望京了,离三甲医院很远,有一次腰腿疼犯了,邻居介绍去社区医院看病了,针灸、拔罐真能缓解了。这一去,我变成了社区医院的常客了,和医务人员成了朋友。俗话说:“眼见为实”,有一天中午我看到几位医生为了社区居民的一个患重病的孩子,都去抢救……,有一次在大雪纷飞的三九天,我看到针灸科的李医生到行动不便的病人居民家里去治疗……。他们是“小医生”,没有耀眼的学术背景,平常也主要看些头疼脑热、感冒发烧的常见病慢性病,用的工具只是注射、吊针或是银针等。但在老百姓眼中,是身体有恙总会第一时间想到的人,他们却是“恩人”。
北京市医改为了方便居民就医,在2016年就设有295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从去年12月1日起,北京市将统一社区和大医院医保药品报销范围,医保患者到社区等基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均可执行大医院的药品报销范围,大医院使用的药品在社区都可以使用和报销。参保职工在大医院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70%,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门诊报销比例可达到90%。
为了使医疗服务更便捷、更有针对性,还减轻居民费用负担。对患慢性病的如糖尿病等,如社区李先生原来跑一次大医院要搭两趟地铁转乘公交车,耗费一天,看病才几分钟,医生全是生面孔。现在社区医院不用排长队,社区医生还经常主动关心问问他的身体指标。李先生高兴地说:“我如今,有一个能随时咨询的医生朋友了。不需要总跑三甲医院看病了,如今他遇到朋友就推荐社区医生。”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如何采取各种措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还需要抓好顶层设计,尽快建立一个合理的就医体系。
从今天4月8日零时钟声敲响,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当前的医改已经进入了“深水区”。3月28日召开的2017年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2017年要把医改的立柱架梁任务抓好。北京医改目前已经进入了正在进行时,医改之路正是由无数个创新性举措铺就的,虽然暂时还到不了终点,但可以相信,路是靠人们走出来的。“社区华佗”是居民健康守护的天使,而有效改善医疗服务是改革的根本。
附:网站发布链接:
http://bbs.qianlong.com/thread-9994353-1-1.html
http://club.news.sina.com.cn/thread-1400891-1-1.html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638757/2790/24/59/9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