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日期: 2020-05-09
---- 学习《大医习业》《大医精诚》有感
---- 陈家铎
唐代名医——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可以看出,如果想做一名“大医”,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包含了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经络、穴位、诊法、针灸、中药理论、方剂等,还有命理学、相学、卜筮,在这个基础上熟读《千金要方》才堪堪算得上是入门。
“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入门之后,再涉猎群书,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经典、天文、地理、气候、历法等,有这样才学的医生才是孙思邈心目中合格的“大医”。
做为当代的中医,除了上面的功课之外,还要再加上现代医学知识——解剖、生化、生理、病理、诊断、药学,等等。这些内容,还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我想一个凡人就算穷极一生也难以达到这个程度,难怪古人会说“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医学像一座高高的山峰,每个医学生就像山里的登山者,所处的位置越高,视野就越开阔,看得也越远,才能给来求诊的病人制定一个更好的治疗方案。
这么繁重的学业压力常会给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活得轻松自在一些不好吗?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累?有人说“医学是爱心中迸发出来的智慧”,当看到患者眼中无助甚至绝望时,我才明白,原来古人讲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是在故意抬高医生的地位,而是出于人性,出于慈悲心,面对疾病甚至死亡的时候,医生别无选择。所以才会“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医生病人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从医越久就越能感受到这一点。在门诊常能听到病人说,“我没事,刚在附近溜达,顺便进来看看你们。”他们还时不时地给我们送些吃的喝的,偶尔有些老患者会管我们叫“臭小子”或者“死丫头”——他们真的把我们年轻大夫当成自己家的小孩看待。亲人得病了,我们义不容辞。碰上不知道的、不会的就学习、翻书、查资料!“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以成就医生的,除了引我们入门的老师,更多的是我们这些“亲人们”,从某种意义上讲,病人是医生的“神”。“大夫可以救病患,病患也可以救大夫,大夫每救一名病患,就可以从虚幻的贪念以及邪恶中拯救自己。”在这浮躁的社会中,能守住本心而不迷失自己已经是最大的福气了——“所以医人不得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立足于高山之巅,然后所见始广;潜行于深海之底,然后所行始切。人生是一场修行,从医更是如此,愿医生们业务精进,愿患者们少病少恼,愿祖国繁荣、民族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