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退出
导航: 首页发展论坛

朝阳医院进修心得体会

日期: 2025-11-05
                                                                            ---- 邹丽娜
    时光飞逝,为期三个月朝阳医院的进修已结束。我在全科与心内科各一个半月,涵盖了门诊和住院的实践。衷心感谢医院给予的这次学习机会,这三个月的深入实践,让我感触深刻、收获满满。它如同一扇窗,让我窥见了医学前沿的飞速发展,也领略了基层医疗的深厚内涵,这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深化,更是一次视野与格局的开拓。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心内科:深度与效率的震撼
    在心内科的进修,是一次对“专科精度”和“工作强度”的深刻体验。
    初入病区,首先感受到的是现代心内科的高度专业化与精细化。朝阳医院心内科分为冠脉介入、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CCU及常营病区,各个亚专业方向如同精密齿轮般协同运作,共同驱动着心血管疾病诊疗体系的高效运转。我学习的病区以冠脉介入为主,接触了较多冠脉病变的病例,从单支病变到多支复杂病变,从球囊扩张到支架植入,他们通过介入手术化“堵”为“通”,迅速化解患者的生命危机。从带教老师口中,我了解到许多高精尖的介入技术,比如: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EER(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手术)、血管内超声术、旋磨技术等等。尽管对这些介入的专业术语仍感陌生,但我已深深体会到介入心脏病学那份与方寸之间定乾坤的精准与魄力。这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认识到专科治疗的尖端与复杂。
    其次,病区高效运转的节奏令人惊叹。我所在的心内一病区,平均4天左右的病床周转率,意味着诊疗流程已高度优化。从患者入院、术前检查、术前谈话、造影检查、术后观察、出院指导,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如同一台精密仪器在高效运转。医生们在紧张的节奏中,还需要完成大量的病历文书工作,并且做到及时归档,其背后的时间管理与工作效率值得我深入学习。该病区单日介入手术量最高达二十余台,这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体力、毅力和团队协作的极致考验,充分体现了顶尖医疗中心应对巨大诊疗需求的卓越能力。
    更令我敬佩的是这里的医生团队。他们大多拥有博士学历,许多副主任医师依然躬身一线,亲自管理病床、书写病历。在承担繁重临床工作的同时,他们还肩负着科研、教学与门诊任务。尤其令人钦佩的是他们强大的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迅速跟进国际最新指南,熟练阅读英文文献,确保诊疗方案始终站在学科最前沿。
    在临床实践中,许多病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最年轻的心梗患者仅27岁;门诊中遇见过14岁的高血压少年;体检心电图异常却无临床症状,经冠脉造影后植入支架;运动后心肌损伤;还有胸闷但冠脉造影阴性的案例,以及冠心病合并房颤、血栓等复杂情况的处理。这些病例让我对心血管疾病的早发化、年轻化以及复杂共病的处理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也加深了对冠心病二级预防重要性的认识。
    二、 全科医学:广度与温度的启迪
    转入全科医学科,节奏明显缓和,但思考的维度却变得更加宽广。
    全科的老师们各有专业擅长。在十余天的门诊跟诊中,我跟随了不同专业的老师,接触了多样的患者群体。其中大多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老年慢性病患者前来长期取药,也不乏因各种不适前来就诊的。虽然时间有限,只能窥见些门道,但已感受到全科医生的“通才”魅力:问诊细致、逻辑清晰、解释通俗、专业扎实,往往三言两语便能让焦虑的老人舒展眉头。一些社区未开展的检查(如心肺运动试验、呼吸睡眠筛查、支气管激发试验、各类CT与MRI、MRA等)让我大开眼界,初步学会解读报告中的“关键信息”,为自己日后能力的提升和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病房里的患者类型更为多元,有肿瘤术后复查的,有定期慢病检查调药的,还有众多不适住院的高龄老人,我甚至见到了一位百岁高龄的患者。每位患者入院后都需要做综合评估,特别是高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估、跌倒风险评估等。针对每个患者的注意事项,在床头都会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是“病”,更是“人”,--一位肺部感染合并脑梗的九旬老人,如何调整抗生素?如何平衡营养?如何防止误吸?还要兼顾肝肾功能?这种“多系统博弈”的临床思维,正是全科与专科最大的差异:前者最求“最佳平衡点”,后者追求“最优单点突破”。
    全科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样让我赞赏。每周三固定的病历讨论/教学查房,文献学习/小讲课,本部、常营、石景山三个院区同步进行。病历由一线医生汇报,从住院医、研究生逐一发言,到二线、三线医生点评,最后科主任总结。讨论始终围绕指南,层层递进,既有对问题的反思,也有对疑难病例的抽丝剥茧。这种自上而下、教学相长的学习模式让我明白,全科并非“什么都会一点”的万金油,而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 的专科。
    三、 反思
    心内的“快”让我看到了技术的力量,全科的“慢”让我体会人文的温度,二者互补。社区医生需具备“心内式”的危急识别能力,也需坚守“全科式”的长期管理初心。这次进修,不是简单的“技术镀金”,而是一次“认知刷新”。它让我看到医学高峰的陡峭,也认识到基层战场的重要价值。心内的导丝与全科的听诊器,同样能照亮患者的生命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愿在精微与广博的医学道路上继续求索,不负所学。我将把这份收获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做一名“能救命、能管病、能暖心”的基层医生。
预防保健(孕妇建档、疫苗接种):84712717 健康管理科(复课证明、健康教育):64738827 健康体检(健康证、驾照体检):64731921
医疗咨询:64750202 口腔科:84780581 中医科:64701559 行政办公:64707662 医疗投诉:6473192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65 版权所有:北京优腾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05082545号 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