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与淬炼:我的急救前线百日
日期: 2025-08-08
---- 王巍巍
120急救系统就像是这城市中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而我们的车组就是这条神经上不断传导的脉冲,传送着生机与安慰。
日常
电话响起,全体车组立即冲向急救车,争分夺秒抵达现场,行车途中要和现场人员联系,能准确描述现场情况的,真的是少之又少,大多都是自说自话,完全抓不住问题的重点,只能耐心,反复的重复问题,以获取重要的病情信息、位置信息等等。通过这些信息判断危重等级,如果评估为危重,这时候就要开启极品飞车模式,司机凭借高超的车技在早晚高峰的洪流中“一骑绝尘”迅速抵达现场。到达现场后根据病情进行伤情检查、心电图、血糖、血压、血氧等检查,遇有外伤患者,曹大夫会根据伤情进行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如果属于内科患者,大夫根据病情给予吸氧、口服用药、静脉给药等等,之后迅速与担架工司机搬抬患者到救护车上,根据病情给予监护,选择最近的医院送达。与医院急诊科交接病患、指导家属挂号,最后由我收费,打印收据,交代清楚如何获取电子发票收尾。
触动
120接触的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第一天独立出车,第一趟任务,是一名三十几岁刚刚生完二胎十天的产妇面对突然饮酒过量死亡的丈夫,到现场来处理后事,还要照顾同来的八十多岁的婆婆。产妇来到现场,看到迎上去的曹大夫,瞬间完全失去了支撑,木然的由曹大夫架上楼,因为怕老人受到太大刺激,没让老人直接上楼,我留在楼下照顾老婆婆,老婆婆哭的嗓子沙哑不停地重复“我没有儿子了,我没有儿子了”。我真的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去安慰一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只能默默的陪伴倾听,帮她擦去腮边的眼泪。也遇到过老人午睡过世,不愿相信反复跟我们确认“真的是不能救了吗,真的是已经没了吗”的女儿。还有女儿癌症离世不愿放弃,一直说“你摸摸还有脉搏”的母亲,我能做的就只是接过逝者的手腕轻轻按一会儿,然后告诉母亲您摸到的不是妹妹的脉搏,是您自己的血管波动。
我最后一个夜班11点多的任务,到达现场患者严重喘憋,迅速吸氧监测了指氧,因为了解到老伯有心脏病史,紧急做心电图,在等待出图的档口,老伯已经支撑不住仰倒床上,心电监护显示室颤,曹大夫立刻进行按压,同时开通静脉通道,现场除颤三次,心电监护已经显示直线。房间格局很狭小我们的平车根本进不了卧室,情况危急,我们的救护员齐哥,一个公主抱就把老人抱出卧室,我真是捏了一把汗,这老伯目测至少150斤上下。曹大夫他们救护患者转移到救护车上,我则迅速整理物品,因为事情紧急,留下的各种抢救箱和物品,我最后是两手各拎一箱,胳膊下还夹着一箱,事后我自己都惊讶于自己的潜能。一路上鹏哥的车开到飞起来,曹大夫医嘱静推付肾,平日里驾轻就熟的抽药,此刻插了好几次才成功抽到药,注药的时候也是左摇右晃,曹大夫一边持续按压,一边还提醒我,握肝素帽的手离远一点,别扎到自己。到达医院推入抢救室,帮助急诊医师把心外按压器装好,我们这才松了口气,每个人都跟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了,但是下一趟送病人到医院时,正赶上家属在处理病人的后事。每次遇到无法挽回的生命,心情沉重都为自己无能为力感到沮丧。
但是也有令人振奋的时刻,那天我们刚从安贞医院出来,开车大概几百米,被路边的行人拦下,有一位老伯晕倒在路边,事发突然,车组立即把老伯抬上车,心电监护显示心动过速,并伴有小便失禁,不到两分钟就到了安贞急诊的门口,紧急推进抢救室,出现心脏骤停,急诊室医生轮番按压,最后除颤,心跳恢复,诊断肺栓塞,需要紧急溶栓,我因为在旁边一直用老伯的手机联系家人,经历了整个过程。老伯防范意识非常强,手机联系人里没有标注家人,我只能按通讯录从头开始,一个电话一个电话的拨打,中途黑屏还要挤到抢救病床边上用老伯的手指解锁。打了二三十个电话没有一个联系人能通知家属,因为溶栓需要家属同意,安贞的医生也不断过来询问,我只能继续不不停地打电话。最后终于联系到家人,老伯从发病到进入溶栓程序,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得到了有效的救治,先到的家属痛哭流涕,发自内心的对我们车组不停表示感谢,老伯家中独子患精神分裂,爱人没有工作,家中生活完全靠老伯的退休金维持,如果失去老伯,这个家庭将陷入经济和精神的深渊,无法解脱。虽然我们车组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只起到了辅助的作用,但是看着一个生命从即将消逝到重燃希望,那份油然而生的激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
收获
三个月的时间很短暂,尤其我在第一个月还在与固有生理时钟反复拉扯较量,上车前最担心的就是夜班起不来,到了车组我最先做的就是请教,夜班如何准备,夜班后如何补觉,我每次上班都会把闹钟设成一个特定的长时间大音量的闹铃,一听到就能0秒开机。有几次下夜班忘记改闹铃,闹铃一响直接从床上跳起来,潜意识认为自己在上班。
120工作的三个月,贯穿始终的是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去交流,去沟通,去解释,去说服。如何把自己的语言措辞精炼的更严谨,也是我第一天上车的时候,下午系统升级,不能用平板收费,正赶上有位养老院临终的老人出车,经过电话沟通,家属决定不送医院,家属赶过来看最后一眼,由养老院代付费用,也跟养老院工作人员加了微信,告知等系统恢复,补打收据。但是第二天夜班,系统恢复打出的收据及发票时间不是当天的时间,家属当时就提出异议,因为老人当天下午三点多去世,涉及报销问题。我第一天用系统还不熟悉,这种情况也是没有遇到过,只能在大晚上求助财务科徐主任和医疗科徐主任,在二位主任的帮助下,理清思路,再去跟家属沟通,特别是徐秀艳主任专门修改和完善了我最后发给家属的微信信息,让我学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的沟通措辞技巧和严谨。直到晚上十点多这个问题才算圆满解决。
通过与不同人的交流锻炼,沟通技巧愈发成熟,能够在只言片语中找到对方最想表达的意图,最想了解的情况,应对紧急医疗情况也更加沉稳老练。
120出车车祸能占比到三分之一,经常能看到交警现场处理责任划分,真的是学到了不少交规知识,也算是这三个月的意外收获吧。
非常感谢秋月、小胡,特别是秋月能在休息的时间接听电话,解答我在收费中遇到的难题。也感谢车组的曹大夫、李鹏、齐师傅在我遇到问题时,积极帮助提供思路,提醒我种种需要注意的细节,让我特别安心,知道不是一个人独自面对,我有同伴在背后支持,使我顺利完成在120前一个月学习和适应。
“目睹生命的脆弱,更觉时光珍贵。”为期三个月的120轮转,不再仅仅只是工作日程的安排,更是成为我跳出舒适圈的助推,帮助我突破固有思维模式,重新拼凑、认识了一个更具潜能与韧性的自己。这份在“破圈”中淬炼出的自我洞见,无疑才是这三个月最最闪耀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