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优秀针灸医师
日期: 2012-08-20
----季景站 梁晓娜
张鹏医生来到季景站工作已经1年多了,记得当初张鹏医生是和中心的李东医生一块到卫生站的,两人身形的明显对比,增添了我们对张鹏医生的第一印象 ---- 单薄。可是,在慢慢的接触中,发现“单薄”不能贴切的形容张医生,张医生不仅勤劳能干,而且技艺高超,针灸针在他的手下,发挥了难以想象的功效,单薄感渐渐消退了。他,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季景站的“顶梁柱”;他,让我们不由地感慨到:卫生站有位男医生真的挺好!
“小身材”有大力量。卫生站就是一个大家庭,而张医生作为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当然,那些脏活、重活、累活他都抢着来。饮水机该换水了,张医生来了;厕所下水道堵了,张医生来了;康师傅送药来了,张医生开始下楼搬药了;坐轮椅的患者来看病了,张医生下楼抬病人了……写到这里,脑海里突然出现了那年的那个场景:中心为季景站配备输液椅、实木椅,挺重,嘉丽、瘦小的吕强医生(张医生还未到岗)一人扛一把,其余女士2人抬一把,就这样,二三十把椅子,终于被全部被抬了上来,很吃力,但也换来了些许的成就感。现在,张医生来了,他主动地挑起了大梁,承担了这些类似的重活,相信,那年场景将会越来越“销声匿迹”了……。
“小年纪”有大智慧。记得前几天,有位40多岁的男士来到卫生站,咨询了针灸按摩的相关情况,同时问了一下针灸医生的毕业院校及年龄,当听到张医生还不到30岁时,他立即表露出一种很不信任的眼神,边转身离开边摇头说:“太小了,技术肯定不行”。其实不然,张医生虽然年龄小,但他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一个个成功的治疗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简单介绍一下张医生治疗过的两个的案例:
案例一:南湖中园一区的王阿姨,50多岁,颈椎病史多年,顽固且不常见。不能仰头,仰头即引起放射性麻木,一直到指端,严重时连端碗、洗漱、骑自行车等都无法完成。在某三甲医院做过2次小针刀术,也在其它医院进行过针灸等治疗,均未见明显改善。于去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我站进行治疗。张医生详细地询问病史、治疗经过后,开始了摸索性地治疗,先是常规的颈部的针灸、按摩等治疗,效果甚微。后来张医生在不断的翻阅教科书、名家病例、疑难病例等多种书籍后,转换治疗方法,以针灸(后溪、中渚、三间等)、拔罐(大椎、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等)、按摩、牵引(到中心)等综合治疗为主。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后,王阿姨能正常的仰头了,不再害怕仰头带来的那种痛苦症状,她能够正常生活了!此病例至今已有1年的时间了,现在王阿姨每次来站里开药,都会特意到张医生那聊聊,除了感谢之外,更多的是“汇报”一下自己的快乐生活。
案例二:86岁高龄的宋阿姨,是林业部离休人员,家住和平里。两年多前,诊断为双下肢静脉硬化,疼痛剧烈、行走困难。北京各大医院都去治疗过,效果甚微。在其侄女的介绍下,来到季景站找到张大夫治疗,也是没报着太大的希望,认为只要能减少点疼痛就行。在跟张大夫说完其病情后,张大夫为她进行了针灸治疗,连续治疗10天后,宋阿姨竟然奇迹般的好了,到现在为止,半年多过去了,没有复发。宋阿姨从一开始疼的足不出户,到现在的到处游玩,享受天伦之乐,她就觉得张鹏大夫是“神医”在世,自己很幸运能够找到张大夫进行治疗。
以上2个病例,除了感慨针灸的神奇之外,相信大家已经能看到张医生身上无限的潜能了吧!
“小男人”也有大温柔。张医生的患者很多,虽说没有传说中东园站李振医生的那种 “疯狂的”忙碌,但他每日的工作也安排的满满的,忙的时候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但他从无怨言,依旧笑着继续工作,忙并快乐着!他认为能够用自己的双手为患者减轻痛苦才是他每日工作的乐趣所在。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善良、温柔,对病人似亲人,好多患者都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嘘寒问暖,好不惬意!对患者尚且如此,更何况自己的女朋友了。张医生女朋友的工作单位离家较远,而且下班较晚,因此张医生每日都会去公交车站或者单位接她,并把她安全送到家,每日如此,从未间断,我想这并不是每位男士能够做到的,但是张医生却做到了!希望他的这般温柔能够换来他们的早结连理!
“谢天谢地你来啦”----这是中央台一档新的综艺节目,最后,我想套用这句话:谢天谢地你来啦,张医生。你的到来,是患者的福音,也是全站的依靠。因为有了你,季景站的知名度会越来越高;因为有了你,季景站会越来越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