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退出
导航: 首页发展论坛

我身边优秀的康复医师

日期: 2012-08-20
                                                                                 ----健康科 王嘉丽 
    “酒香不怕巷子深 社区遇到好医生”----这是居民对一位医生的的评价。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我身边优秀的***,而对于这位医生,与其说是我身边的不如说是大家身边的,一位年轻的医生,一位热爱社区工作的康复医师----李振。
    李振,于2007年来到中心,2008年被调到东园卫生站工作,主要负责南湖东园和南湖中园两个小区的200名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和卫生站的中医理疗按摩工作。说起李振,现在也算小有名气了,几年里,他收到的锦旗和感谢信30余份,是中心/卫生站受到居民表扬最多的人,从社区居民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我们能看出居民对他的满意,更能了解居民对他的关注。2011年10月,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了记者采访李振的新闻,采访真实记录了李振医生在狭小拥挤的作业环境中紧张忙碌的工作场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记录了李振的心声“我感恩,我热爱,所以我奉献”;也记录了患者的心声“他细心善良,他技术精湛,所以我幸运安康。” 
    态度好、技术高、年轻、热情、真诚、善良、细心、勤劳、富有爱心……我们所能想到的赞美的词语几乎都被居民用到了他的身上。
    优秀,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评,包括社区工作、团队协作、集体活动、居民的满意度。对于李振,在工作上,无论从工作环境到工作内容、从工作方法到工作态度,从工作时间到医学技术,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对象;在团队协作上,他被东园站的同事们称为是“卫生站的福音”;在集体生活上,中心、卫生站举办的各项活动,他都积极参加,无一漏项;在居民的满意度上,有的不仅仅是表扬信、锦旗、口头赞誉,更有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居民的关心和心疼的眼泪。
    有人认为,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很简单,甚至不值一提,但从李振身上,我们能真切的看到、体会到社区工作者的价值。
    优秀?价值?……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振的故事:
    工作环境和内容:如果没有亲自去过东园站,就不会感受到李振在居民中受欢迎的程度,更不会理解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表扬李振。他的办公室不足6平方米,就是在这样的小屋子里,需要他针灸、拔罐、按摩等治疗的人每天不下30人。夏季,这里就像一间桑拿室,外面35度,屋内就得38度,因为治疗的人多,空间有限,再加上神灯治疗中散发出的热,李振往往都是满头大汗,但他完全顾不了这些,不仅如此,在为患者扎针、起针、拔罐、烤灯治疗时还要在患者和针灸针之间小心翼翼的穿梭着,每每这个时候患者都会建议他打开空调,但李振都会说“我没事,开空调会让接受治疗的人感冒”……。他的工作还有一项内容,就是每周二、四、五下午,要去部分残疾人家中出诊,为他们进行康复治疗;对此,李振风雨无阻,为居家治疗的患者带去了康复。
    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为了方便患者就诊,李振细心制定了《中医针灸理疗工作时间》《针灸康复排号须知》《针灸理疗患者须知》,在明确指导患者治疗安排的同时,起到了温馨提示的作用。其次,他所诊治的患者多为上岁数的老年人,在治疗中难免出现许多不便,为此,他会耐心地讲解治疗中的注意事项。针对康复诊室较狭小的情况,他精心安排,使诊室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既减少患者排队候诊的时间,又保护患者的隐私。每次为病人扎完针,他都会细心地把患者扶下床,帮患者穿好鞋,搀扶着老年患者离开卫生站。很多居民都说过这样的话:“就是自己的亲生子女也不过如此。”
    工作时间到医学技术:每天卫生站还未开诊,就有很多患者在排队等候李振的治疗,为了不让患者挨冻,他每天都会提早来发号、上班,甘愿付出自己的时间而不计得失。即使自己生病,他还是坚持为患者治疗。说道医学技术,就要看居民的治愈效果和反馈,来找李振就诊的有小区内的居民,更有很多慕名求医者。在诊疗过程中,众人会对李振的医德医术交流称赞:“医德好、诊断准确、疗效高,热情耐心,不急不恼,不烦不燥,认真负责”。
    团队协作:李振工作在东园站已经有4个年头了,在生活上,东园站的兄弟姐妹都会和他打打闹闹;在工作上,他们说: “他经常累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但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他依然默默无言,坚持为患者服务。对李振大夫我们心存感激,十分敬佩”。 “他是我们的福星,患者都离不开他”。
集体活动一样不落:身体单薄,才华不算横溢,但无论是晚会表演还是徒步运动、学术论文、书画竞赛、专业竞赛,我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和作品。不在于成绩,而在于和大家在一起的快乐。
    居民和他同在:李振经常带病坚持工作,居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热心的叔叔阿姨们会为他寻找各种各样治疗咳嗽的方法,这也说明了李大夫在居民心中的地位,是他兢兢业业的为患者服务的回报。百姓心中都有标杆,李振确实做到了为百姓服务,许多大妈大爷提起他都竖起大拇指,称他“撑起了卫生服务站中医治疗的一片天”。
    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对患者付出真诚,也会得到真心的感激。在此,我想借用居民感谢信中的内容和实例来较全面的认识李振:
     1、在治疗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年轻医生的美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深受感动。来李大夫这儿看病的患者大多是年岁大的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当病人针灸时,上床,脱衣,下床,穿衣,穿袜,穿鞋,动作慢很笨拙,这时就会看到李大夫不急不躁,能帮上手的他都要帮,穿衣穿袜找鞋扶病人下地等等,他没有一丝的催促和埋怨,总爱说:‘慢慢来,不要着急’……屋子小人多我本人又爱出汗,一次扎上针后,汗珠从我脸上往下滚,李大夫看后立刻从兜里拿出纸巾给我擦汗,一连两次,当时我好感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因为他太忙了!”
     2、刚来李医生的诊室,不大的房间挂了八面锦旗,一个《特别贡献奖》的奖状,一时感到云里雾里。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我的两只胳膊都能抬起来了,这时我看清楚了锦旗写着的“良医有情解病,神针无声除疾”。他治好了一拨又一拨的病人,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同时也彰显了他高尚的人品和医德。一次,我在治疗后下床还要找鞋时,他从床底下把鞋递给我,并亲切地说“阿姨,慢点”。
     3、一位58岁的病人脚抽筋,她自己说:“李大夫从春节之后一直到现在,10次有9次帮我穿袜、穿鞋,一般人做不到,他比儿子还好。他还帮着老人推车走坡路。”
     4、每周二、周四李大夫还去为残疾人义诊。他乐观、向上、勤奋、刻苦,是社区卫生站里的一道十分养眼的风景。大家喜欢他,一位中年妇女说:“他是大众的姑爷”。一位年轻的病人说:“小李够劳动模范,他6点半上班时,我还在家睡觉呢。”今年春天,小李参加全市长跑,当天突然刮起大风,我在家里很是不安,心里真是惦念这个孩子。
     5、我已经快60岁的人了,生活的磨难,没有心情,20来年没动笔,现如今又多少人追逐名利、票子、房子、车子而拼命;也有人嫌灯也不红,酒也不绿;还有人把青春献给蓝天和草地。而李振医生每天为病人不停地忙碌,他的奉献精神难得可贵,他就是活雷锋,值得我们学习、尊重!他为追求和谐的医患关系树立了榜样。
    在2011年度本院开展的论坛上,李振写了一篇论文名叫《医患感恩  有你有我》,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想与患者相处的秘诀不在于其它,而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知识都是从学校、书本、网络等方面获得的,但实践都是来自于患者。我们要明白虽然是我们给患者看病,但如没有患者的信任,我们就会失业,是我们从患者身上学到了知识,感恩是理所应当的。有人曾经问我:“你为什么会给患者穿鞋穿袜?”,我会自豪地说:“因为我心中有尊重患者和理解病人的意识”。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尊重和理解的意识就鞭策着我,要把一切不解抛在脑后,一丝不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将感恩之心体现在诊疗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细心的为患者服务;耐心的去了解患者的病情;贴心的去为患者治疗;也许你细微的一个动作或者一句关心的话语就能让患者感到你的真心了。”
    不融入李振的社区工作难以了解社区居民的对康复的需求;不走近李振难以描述社区康复工作的辛劳与繁琐;不踏入李振的工作环境,难以理解患者的拥护与爱戴之情;一名医生、 6平米诊室、2张单人床、4把椅子、1个小板凳;每次治疗5-6个病人,一个疗程10次、每日不少于30名患者;夏季38度室温、一年四季不开空调……这些字眼里渗透着一种品质:一个普通医生患者至上的医德。
    社区服务工作虽然平凡、琐碎、繁重,但它也会带给我们很多感动、真情和快乐。李振的优秀在于他将为患者服务转化自身价值的体现,将为患者治愈疾病转化为工作的快乐,将团队协作看成是工作的快乐,将集体活动作为丰富自身生活的途径……
    我们身边优秀的人物很多,包括医生、护士、药剂人员、防保人员、办公人员等等,他们所具备的素质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在此,让我们一起向这些优秀的同事们致敬,正因为有了你们,社区工作才有了更多的色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预防保健(孕妇建档、疫苗接种):84712717 健康管理科(复课证明、健康教育):64738827 健康体检(健康证、驾照体检):64731921
医疗咨询:64750202 口腔科:84780581 中医科:64701559 行政办公:64707662 医疗投诉:6473192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65 版权所有:北京优腾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05082545号 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