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退出
导航: 首页就医指南健康科普

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WS—部标)诊断标准

日期: 2009-03-23
                                                                        ---  保健科
    2009年3月19日,朝阳区卫生局对各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医务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其中有: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由原来的GB(国标)改为WS(部标)。并要求二次培训。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不洁饮食、接触史
    临床表现:可仅有腹泻、稀便
    实验室检测:白细胞15个或以上,可见红细胞
    WS(部标)三条均符合GB(国标)三条任何一项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大便次数>=3次大便,性状无明确要求
    实验室检查: 红白细胞可多、可少、可无
    排除其他腹泻病:甲乙类、非感染性腹泻
    WS符合后2条1条供参考GB未明确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通过粪-口途径感染和传播,夏秋季多发。目前仍为我国多发病。
    志贺菌属分A、B、C、D4个群,分别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共41个血清型及亚型。我国目前多数地区仍以B群占首位,其次为D群宋内志贺菌。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有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表现为中毒型菌痢,部分可转为慢性。
    临床分型及表现
    急性菌痢:潜伏期数小时~7天,多为1~2天。分为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和中毒型(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慢性菌痢: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和慢性隐匿型。
    普通型:急性起病,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初为稀便,很快转为黏液便或脓血便,量少;腹痛、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严重患者可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轻型:无明显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较轻,里急后重不明显,腹泻次数少,病程短。
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中毒症状多发生在发病24小时内,突起寒战、高热,偶见体温不升。此时多无明显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洗肠或采便镜检可见较多白细胞及红细胞。按临床表现不同分型
     1)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严重脑部症状为主,表现为脑病,脑水肿、脑疝,早期有头痛、呕吐、面色苍白、肌张力增高、惊厥、血压升高;后期神志不清、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等甚至呼吸停止。
     2)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常有腹痛、腹泻。早期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口唇、甲床发绀、四肢凉、皮肤湿冷、脉细数、血压正常或偏低,脉压小,少尿;晚期血压下降或消失,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DIC、ARDS、心、肺、肾、脑等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种表现,病情最严重,预后最凶险。
慢性菌痢:急性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未愈者。不同程度的腹痛、腹部不适,稀便有黏液或脓血;因久病导致的乏力、贫血、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症。
    (2)急性发作型:半年内有急性菌痢史,因受凉、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症状类似急性菌痢,但较轻。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菌痢史,临床症状已消失,但大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或结肠镜检查有肠黏膜病变。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流行病学史:发病在夏秋季,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病前一周内有与腹泻或菌痢病人接触史或不洁饮食史。
    2、临床表现:
   (1)急性菌痢:急性起病,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便或脓血便,左下腹压痛。
   (2)慢性菌痢:既往发作史重要,病程2个月以上
   (3)中毒型:夏秋季发病,突起发热、惊厥、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患儿;和/或伴有感染性休克的,均应考虑中毒型菌痢的可能,应及时采便或洗肠,取大便进行常规及培养。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黏液或脓血便,镜检: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
    (2)粪便培养:有志贺菌属生长,为确诊依据。
    (3)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4)其他检查:慢性腹泻有时需进行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疑似诊断、临床诊断。确定诊断须依靠病原学检查。
    1、疑似诊断: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里急后重症状,尚未确定其它原因引起的腹泻者。
    2、临床诊断:有上述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粪便常规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之腹泻。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粪便培养出志贺菌。
    鉴别诊断
    1、急性菌痢:需与急性阿米巴痢疾、其他细菌(如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弯曲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其它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病毒性肠炎、胃肠型感冒、急性阑尾炎、肠套叠及急性坏死性小肠炎等相鉴别。
    2、慢性菌痢:需与慢性阿米巴痢疾、结肠癌及直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鉴别。
    中毒型菌痢:
    (1)休克型:需与其它细菌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宫外孕等相鉴别,临床表现相似,不同病原体检查结果鉴别。
    (2)脑型:需与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型疟疾、重度中暑及其他小儿高热惊厥相鉴别。均多在夏秋季发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不同点
     1)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分期为初期、极期及恢复期,即发病2`3天神经系统症状最严重,脑脊液检查为炎症表现,粪便检查正常,乙脑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2)脑型疟疾:发病有一定地区性,脑脊液检查无明显变化,血涂片检出疟原虫,乙脑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阴性。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
    腹泻: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感染性腹泻: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流行特点: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爆发流行。
    2、临床表现
    (1)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等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或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病原学检查: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
    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鉴别诊断:应与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感染性腹泻及非感染性腹泻做鉴别诊断。
预防保健(孕妇建档、疫苗接种):84712717 健康管理科(复课证明、健康教育):64738827 健康体检(健康证、驾照体检):64731921
医疗咨询:64750202 口腔科:84780581 中医科:64701559 行政办公:64707662 医疗投诉:6473192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65 版权所有:北京优腾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05082545号 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