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退出
导航: 首页发展论坛

朱丹溪六郁杂病证治学说要点及临床经验

日期: 2016-05-24

                                                                   ---- 郭丹丹  中医科
    朱丹溪是元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尤重相火为病,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被后世誉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朱丹溪的著作颇多,其对六郁杂病证治学论述,独具匠心,以善治杂病而著称,笔者考察《格致余论》和《丹溪心法》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六郁血说源于《内经》。朱丹溪承《黄帝内经》之说创立了六郁学说,经后世不断完善,使其对治疗内科杂病,尤其是郁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格致余论》其中提出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气血痰瘀”辨证体系的理论基础,丹溪所有的学术思想都是在此理上建立起来的。他明确提出了郁病有六,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丹溪认为人以气为本,气和则升降不失其度、出入不停其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六郁之因气郁,常因所愿不遂,或突受刺激,或贫窘所迫,或暴怒所伤,或悲哀所致,或思念太过所造成。湿郁,常因雨露风气侵袭,或坐卧湿地,或汗出湿衣所造成。血郁,常因七情内伤、郁结日久波及血分,或因跌扑外伤所造成。热郁,常因阴虚生内热,或者胃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而发热,六郁独不言风寒,是因为风寒常郁而化热,这也是热郁的重要病因。食郁,常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味所造成。痰郁,常因脾虚等原因造成痰湿留滞而成。“六郁”又可相继而生,气郁可导致湿滞,湿滞日久可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
     2、辨证论治:
    气郁者,胸胁痛。“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肝主阴血而属于左胁,脾主阳气而隶于右胁。左胁多由怒伤或瘀血而作痛,右胁多由痰积或气郁作痛。尽管如此,痰气也有流于左胁者,但多与血郁相兼而痛。血积也有伤于右胁者,但多由脾气衰所致。胸胁痛,脉沉涩;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血郁则气道涩滞,四肢得不到气血的充分濡养,故常自觉疲乏无力。饮食尚可,郁血随便而出故便红,脉沉涩;痰郁者:动则喘。肺气不清,痰郁结成黏块,凝滞喉间,咯咳难出,多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随气而升,被火邪熏蒸,日久则成郁结,非中焦脾胃虚弱所致之湿痰可比,治须开其郁,降其火,清润肺金而散凝结之痰,取效缓慢,且非半夏、茯苓等药所能治。寸口脉沉滑;火郁者,瞀闷,小便赤。热郁之病,其脏应心,心火移热于小肠故小便赤;热炎上焦则瞀闷。热在五行属火,火性炎上,怫逆不遂则郁。故凡瞀闷目赤,少气疮疡,口渴溲黄,卒暴僵仆,呕哕吐酸,瘛疭狂乱,都是热郁证或热极化火的表现。脉沉滑;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郁滞不通故痛,湿为阴邪,故得温则痛减,得寒则加剧。脉沉细;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饮食积滞化热故嗳酸,腹有饱胀感,食不能入,人迎脉平和,寸口脉繁盛。但六郁病机,实乃相互挟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单独为病,也可以相因而发病。概言之,六郁可单独为病,但往往相因为病并且可转化兼夹。以气郁、痰郁、血郁三者为要。总以气机升降失常为主要关键,多由气郁而影响其他。
     3、治法及选方用药:
    治六郁的代表方越鞠丸。丹溪认为六郁互为因果而气郁为先,常由气郁而导致其他诸郁。气郁是无形的变化,其他诸郁如血、痰、湿、食则均为有形之壅滞,有形之郁又可窒息气机,加重气郁。故丹溪治郁以调气机为主。首选方剂为朱丹溪的越鞠丸(香附、川芎、栀子、苍术、神曲),其方由五味药物组成:君以香附调气疏肝,善解气郁;臣以川芎辛温活血,善治血郁活;栀子善清肝热而解火,使气血郁开,肝胆热去,则胸胁痞闷,口苦诸证消;苍术芳香辛温,醒脾燥湿,振奋脾阳,使脾健湿去痰消;神曲消食和胃,健脾调中。诸药相伍,重在行气解郁,气郁解则湿、痰、食等诸郁自除。
    丹溪在临证治病中,并不是见“郁”便用,而是随证制宜,灵活加减,药治心治并举,别具一格。《丹溪心法,崩漏》)。治宜调冲任,益脾胃,补阴以泻阳,实得治法的要领。临证时可根据郁结情况,辨证治疗,灵活加减,以增强疗效。若以气郁为主的,如治乳腺增生,时常乳房胀痛,可酌加柴胡、郁金、路路通、川楝子、莪术等;肝胃不和者,加佛手、枳壳、檀香、陈皮、半夏等。血郁为主加桃仁、红花、丹参、丹皮等,如常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头痛、胸痛、失眠等病。火郁为主,加黄芩、黄连、虎杖、大黄等,常加用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治疗急性胆囊炎等。痰郁为主的,加半夏、郁金、瓜蒌、僵蚕、夏枯草、生牡蛎等,治疗瘰疬。湿郁为主的加苍术、茯苓、厚朴、薏仁、陈皮、半夏等,常加用平胃散、二陈汤加减,治疗急慢性胃炎等病。食郁为主的,加山楂、神曲、莱菔子、鸡内金等,常加用保和丸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
    在《丹溪心法》所讨论的杂病中,认为因痰为病者超过半数。痰证论治病机关键:脾虚、气郁。治疗特点:健脾燥湿兼理气,“治痰先治气”代表方剂:二陈汤为主“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治痰之法,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
     4、临床案例:
    刘某,女,45岁。2011年7月7日来诊。与家人生气后自觉胸膈痞闷,心前痛连及背部,心悸偶作,脘腹胀痛,饮食不消,二便正常。舌暗偏紫,苔白,脉弦滑。心电图示:ST改变。
    证属:气滞血瘀,痰阻心脉。
    处方:方以越鞠丸加减并进行心理疏导,治疗后诸证减轻。
    香附15g   川芎20g   苍术15g   神曲15g
    栀子15g   黄连5g    半夏15g   瓜蒌15g 
    薤白15g   元胡10g   郁金15g   葛根20g 
    赤芍20g   茯苓15g   生龙骨30g 甘草10g
    【1】李 清, 潘桂娟.朱丹溪“六郁”学说浅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2(2)
    【2】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
    【3】林上助.《《丹溪心法》治痰经验探析及临证举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8)
    【4】秦玉龙 尚力.《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
    【5】刘桂荣,隋广馨,王玉平.《丹溪心法》痰病观浅析[J].山 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77,2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预防保健(孕妇建档、疫苗接种):84712717 健康管理科(复课证明、健康教育):64738827 健康体检(健康证、驾照体检):64731921
医疗咨询:64750202 口腔科:84780581 中医科:64701559 行政办公:64707662 医疗投诉:6473192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65 版权所有:北京优腾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05082545号 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