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胃肠道腺瘤性多发息肉
日期: 2016-05-24
---- 杨璐 中医科
摘要:随着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普遍化,胃肠道多发息肉的检出率也日渐增多,但由于息肉数目过多,息肉大小形态,患者的耐受力低,存在复发可能等使患者放弃了内镜下治疗,选择内科药物治疗,而中医药的治疗也发挥了它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胃肠道腺瘤性多发息肉;温胆汤
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主要指由胃黏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胃息肉以增生性息肉为主,腺瘤性息肉少见,但与息肉癌变关系密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返酸、腹胀等。肠息肉(intestinalpolyp)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临床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的改变、大便形状异常。
胃肠道息肉的分型有根据组织分类,以及根据息肉数目、所处位置、大小等来分类的,根据这些分类能反映息肉的良恶性的可能性,其中大多数人认为胃肠道腺瘤性息肉容易癌变,是胃肠道癌前病变,而胃肠道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否,与许多因素相关, 息肉越大,数目越多,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基底越广癌变率较高,直肠息肉癌变率较高。
目前胃肠息肉的西医治疗常用方法有内镜下电凝摘除息肉、 药液注射、 激光、 微波、 冷冻、 射频等方法,其中以内镜下高频电凝息肉摘除术最为常见,但易出现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 对于无蒂型、 平坦型、 凹陷型等类型息肉风险更高,且不能解决术后仍易复发的问题。其中结肠息肉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 该病易发生癌变,其术后复发率高达20%~ 40% , 因此, 防止其术后复发对预防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
中医对“息肉”一词的认识,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灵枢·水胀》中曾曰:“肠覃如何?歧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指出了息肉的生成与气机阻滞,气滞血瘀有关。说文解字对“息”的解释为寄肉也,指出 “息 ”是多余、 盈出之意。可以认为现代医学所指胃肠道息肉脱不出古语中的息肉的范畴。较多的医学著作中把现代医学的息肉以瘤来论述。《释名》“瘤,留也。血留聚所生瘤肿也。”瘤,又名瘤赘,瘤病,属瘤病类概念。指由流涎浊气凝结,气血癖滞,停留于皮肉之中,或脏隙等处,所生成的赘瘤物,其状如核李、石榴,质地多圆滑,边界清楚,认为是一类良性疾病。《灵枢·刺节真邪》有筋瘤、肠瘤、昔瘤等名,认为昔瘤的病因病机是“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所致。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瘤候》中指出:“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如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又不结强,言留结不散,谓之瘤。” 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瘤进行了分类:“瘤则有六:骨瘤、脂瘤、肉瘤、气瘤、血瘤、脓瘤。”宋朝《圣济总录·瘦瘤门》说:“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外科正宗》对体表各种瘤病有较全面地论述。由以上前人的认识可将息肉的病机大概总结为:气滞、痰凝、血瘀。中医药对本病的报道很少。胃息肉归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若有出血则属“血证”范畴;肠息肉归属于中医学的“肠癖”、“肠覃”、“泄泻”、“便血”等病证范畴。
在跟师临床学习期间,所见老师接诊胃肠道腺瘤性多发息肉多例,治疗效果显著,现介绍一较为典型、完整的病例,具体如下:患者支某,男,50岁,于2011年12月主因腹泻5年,加重1月前来就诊。现症:腹泻3~4次/日,大便不成形,有脓,伴有腹胀,时有隐痛,胃脘部胀满不适,饭后明显,纳尚可,口干渴喜热饮,但不多饮。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患者皮肤黏膜不存在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色素沉着现象,无胃肠道息肉的家族病史。在外院行胃镜、结肠镜检,示:胃肠道多发息肉。病理回报为:腺瘤样改变,伴轻度不典型增生。便常规+潜血试验:(-)。患者考虑胃肠道均有息肉,且息肉数目过多,放弃内镜治疗,前来我院就诊。
中医诊断:泄泻
证候诊断:痰湿中阻证
治疗以温胆汤加减,具体用药如下:
半夏10g 陈皮10g 甘草6g 竹茹10g
茯苓20g 枳壳10g 炒薏米30g 白扁豆10g
山药30g 莲子10g 鸡内金10g 炒麦芽30g
皂刺6g 穿山甲5g 厚朴10g 败酱草20g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空腹温服,共十四剂
二诊:患者诉症状有好转,胃脘胀满不适感好转,食欲较前好转,晨起口干苦,予原方加:天花粉15g,煎服法同前。嘱半月后前来复诊。
三诊:服药后患者胃脘及腹部胀满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大便2次/日,不成形,未见脓液,患者述下肢乏力,近日咳嗽,吐痰,量多色白,舌淡苔白厚,脉沉。原方加:
苍术10g 橘络10g 桑白皮10g 瓜蒌皮10g
鸡血藤15g 牛膝10g (煎服法同前)
随后复诊中加:石斛20g 生黄芪10g 山萸肉10g ,予以进一步巩固治疗。因患者诉消化道症状均已消失,但仍偶感乏力,腰膝酸软,坚持治疗三个月后停药,嘱变化随诊。
2012年3月于外院复查胃镜、结肠镜均未发现息肉。
分析:患者中年,脾胃功能逐渐减弱,平素饮食不节,更致脾胃受损,功能失常,出现腹泻,腹泻日久损及脾肾之阳气。脾之运化失司则出现:腹泻,便质稀软,脘腹胀满不适且饭后明显;脾失升清降浊之功,津液不升则口干渴;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内停而渴不欲饮;水湿阻滞气机,故脘腹胀满,苔白腻。胃之腐熟受纳及通降之功受损,胃脘胀满,食后更甚。肾阳虚表现怕凉,腰膝酸软,乏力。老师在临床灵活运用温胆汤治疗痰湿盛所致的各种脾胃系疾病,该例患者的治疗上选择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以炒薏米、白扁豆、莲子、山药健脾止泻,以皂刺、穿山甲化坚破癥,以炒麦芽、内金消食开胃,厚朴和枳壳增加理气除胀的作用,并能行燥湿之功。复诊中加入祛痰药物从上、中两焦入手,加快了体内痰湿的祛除,最后加入补肝肾强筋骨、健脾益气之药,既防止了过早补益所致的恋邪及碍胃,又能补益久泻所亏之正气。
参考文献:
饶振芳,陈斌, 刘文清. 中药预防多发性腺瘤性结肠息肉再复发 110 例[ J] . 中医杂志, 2002, 43( 2) : 131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