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之新认识和思路
日期: 2008-10-31
---- 曹桂芸
摘要:中药的现代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中药研发的现代化和中药产业的现代化。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是中药研发现代化的关键,对中药药理的研究将为中医现代化打开缺口。为了保证中药产业的顺利发展,应积极促进中药资源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适销对路的中药品种研发,以疗效开辟市场。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中药药理,中药产业
进入21 世纪以来,整体医学正在崛起, 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各大制药企业对中药日益重视,中药正面临着走向国际市场的极好机遇。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中药的现代化。什么是中药现代化?我认为,中药的现代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中药研发的现代化和中药产业的现代化。
1 中药研发现代化
中药研发的现代化是指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管理和生产出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产品,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即狭义上的中药现代化。其核心内容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进一步阐明传统中药的作用机理,并且研制出适宜于临床治疗且机理明确的药物。
1.1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是中药研发现代化的关键
以中药作为化合物资源,从中寻找有效成份,不仅可以阐明药物的作用机理,也使发现中药新的药理作用成为可能。应用受体、离子通道、酶等各种药物靶点,从各种中药提取的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组织、器官和疾病相关动物模型研究,进行药理学确证,不仅可以明确其作用机理,开发新药,而且可以大大缩短中药研究周期。通过对中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提纯和药理实验,明确其组成成分、结构及有效成分的作用原理,改革剂型,产生新制剂,改革工艺流程,进行合成、半合成和质量控制,对中药现代化乃至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2 有效成分是中药而不是西药
有些学者认为,有效成分研究是以西医方法解决中医问题,是以药为中心,舍医存药,完全背离了中医理论和规律。我以为不然。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不仅没有背离中医理论,而且将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实现,为中医学的现代化打开缺口。
首先,有效成分来自中药,是中药的组成部分,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中药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并经药理实验证实了疗效的化学成分。自古以来,中药(无论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大部分都不是采摘后直接入药的。首先要经过修剪、筛选等初步的加工以去除杂质,然后用是水制、火制或水火共制等各种炮制方法以减少其毒副作用,增加疗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效成分的提取完全可以看作是中药加工炮制方法的延伸,而有效成分则可以看作是精制的中药。
其次,有效成分的提取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对中医中药理论一无所知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无异于大海捞针。只有掌握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熟知中药性味、归经和功效等特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麻黄平喘”的记载,才有麻黄素的提取和研究;有“青蒿截疟”的理论作指导,才有青蒿素的研制成功。由此可见,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虽然借用了现代医学理论,但并未脱离中医理论和规律。如果因为中药有效成分被用于西医临床治疗而冠之以“西药”,其谬不言自明;如果因为有效成分的研究过程中借用了现代医学理论就认为其不再是中药,那是一种偏见。古代中医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未能走实验科学的道路,一味的固步自封而一次次丧失发展的机遇。事实证明,尊经复古“理必宗《内径》,方不离仲景”,只能使中医停滞不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使中医现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全脱离现代医学知识是几乎不可能的。
1.3 中药药理研究将为中医现代化打开缺口
中医学利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因此,中医理论具有模糊性和猜测性的特征,造成疾病诊断方面的不确定性,使后学者无所适从,也为实验医学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医诊治疾病的思路是“理—法—方—药”,即通过四诊合参收集临床资料,辨证求因,确定病机、病性、病位后,根据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遣药组方,治疗疾病。依据此思路反向思维,我们可以利用中药有效成分药理研究的成果来探求中医“法”和“理”的实质,减少不确定性因素。
2 中药产业现代化
中药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事中药的经营和研究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部门。该部门以中药为专业范围,围绕人们对中药的各种需求进行分工和合作,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各种资源进行组合,产生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中药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和战略产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和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最有可能成为世界医药高新技术板块中最具活力前景及容纳生命科学最新成果的重要领域。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独特优势的中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中药产业在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的挑战。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医药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中药产品集中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少,产品生命周期短、科技含量不高,在国际植物药市场只占约5%的份额。据统计,2000年1~12月我国共批准中药新药184个,其中三类和四类药分别为83和82个,占当年批准新药总数90%以上,几乎全部为新复方制剂或剂型与给药途径进行改变的品种,其技术含量低、内在质量不高、传统剂型比例大,势必加剧中药低水平重复现象,不利于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中药长期以来主要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目前在国内的销售额> 90 % ,出口< 10 %。据估计,我国每年的中药出口额远远不及日本和韩国。对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准备不足,直接影响了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形象。因此中药产业的现代化迫在眉睫。根据制约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几个因素——中药资源的价值缺失、资源无序利用、市场空间有限和企业缺乏竞争力——提出以下对策。
2.1 积极促进中药资源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了保证中药产业的顺利发展,我们不能等到药用植物资源己濒危时,才开始重视其保护,应做到未雨绸缪,在开发利用每一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初期就考虑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资源应用价值研究→资源评估与利用对策→合理的产业开发利用。在中药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做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首先,政府要负责制定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规划,做好宏观指导,规范公众和企业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各种资源保护体系,承担起公益性工作的投入,以引导性项目和资金促进企业在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投入,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其次,中药企业是药用资源消耗的主体,理所当然成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主要责任承担者,是这项工作和资金投入的主体;第三,科技界应承担起研究工作的重任,研究解决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同时要积极提出前瞻性看法和建议,推动政府制定政策法规。
2.2 加强适销对路的中药品种研发,以疗效开辟市场
突破中药发展限制的着力点还应在中药品种研发,创建既有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又有强大市场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中药龙头企业大多具有国有或集体所有制背景,国有“老大”的作风和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运行机制,导致它们大都“各自为阵”,在联合、重组、整合上意愿不强,以致出现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大量重复建设和“家门口”竞争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龙头企业未发挥旗舰作用,中小企业未实现产业聚集,造成了我国中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后果。中药企业需要培育一大批以中药生产或销售龙头企业为旗舰的企业群,以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在中药材种植、加工、新品研发、制剂生产、市场、流通领域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构建中药种植规范化、生产现代化、流通科学化的现代中药产业链条。
2.3 以中药信息产业推动中药企业做大做强
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网络化为主体的中药信息产业,将是中药产业中继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之后,可能形成的第四大产业。但是到目前为止,中药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传递与交流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薄弱的中药产业信息化基础,成为阻碍中药产业强势化的重要因素。目前,对于整个中药行业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还没有正常的信息收集渠道,导致目前出现了政府有关部门不知产业宏观信息,中药行业宏观运行情况无人可知的局面。而且,中药的科研与生产经营之间,尤其是生产企业、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或交流平台,促使企业对最新科研成果缺乏了解,不能形成产学研的紧密联系。此外,企业更需要国内外的市场供求信息,尤其是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但是,目前没有一家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机构去收集、分析信息,并将其传递给中药企业。成立专门的信息机构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