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时间医学“因时制宜”的临床应用
日期: 2008-10-31
---- 姜 超
摘要:笔者日前运用中医时间医学理论,治疗一例每日于凌晨1~3点双脚发热的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由此引发对“因时制宜”原则的进一步关注。
主题词 因时制宜 临床应用
病例报告如下:患者寇某,女,46岁。主诉:近1周来出现凌晨1~3点双脚心“发烧”的感觉,自述象火烫一样,凉水浸泡亦不能解。一般情况:体温36.5℃,面色萎黄,颧红,双目眦色赤。问诊:双手心不发热,脚心发热基本就集中在凌晨1~3点,其余时间无发热。舌象为舌尖及两边色红,舌苔薄、干、黄。脉象左寸关皆为弦数脉,关脉、尺脉重按无力。进一步问诊得知近几日因家事生气,经常难以入睡,直至凌晨1~2点方能入睡,多梦。平素心烦易怒,乳房胀痛,时有两侧偏头痛,双目干涩,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干。
分析:凌晨1~3点为丑时,正值足厥阴肝经当令,患者于丑时脚心发热,首先考虑是肝经的问题。患者平素乳胀,源于肝气不舒,因此在肝经循行的胁肋部出现胀痛;肝五行属木,心属火,肝气郁久化热,母病及子,火扰心神,因此出现心烦,难以入睡,多梦。目内眦及锐眦之血络皆属于心,心火亢盛则目眦色赤。侧头为足少阳胆经循行的部位,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经,肝郁化火,日久传与胆经,因此时有偏头痛。肝开窍于目,肝经火盛日久伤阴,肝血不足,则双目干涩。火盛伤阴,阴血不足,无以濡润面部,故面色萎黄。苦味入心,因此患者口苦。舌象舌尖主心,两边主肝胆,舌尖及两边色红,苔薄、黄、干,说明心肝火盛,脉象左寸主心,关主肝,皆为弦数脉,说明心肝火旺,左关脉重按无力,说明肝阴不足。
诊断:心肝火旺,肝阴不足。
治疗:患者要求吃中成药,给予丹栀逍遥丸。旨在疏肝清热,健脾养血。
后续:一周后患者来访,自述服药三日后脚心发烧已经好转,嘱继续服用1周。2周后,患者又来,自述脚心发烧已经消失,但昨日生气后,心烦至极,发怒如狂,难以自控。给予双手中冲穴刺血,后背心俞、厥阴俞走罐治疗。中冲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井穴,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井穴为“五输穴”中具有泻热作用的特定穴,给予刺血能起到清心泻火,宁心安神的作用。心俞、厥阴俞为心及心包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因此在心俞、厥阴俞部位走罐,能将热邪通过特定腧穴的皮部进行疏泄。治疗完毕诸症皆减。
1个月后回访,患者反映上述症状消失。考虑其仍属阴虚体质,嘱其应继续调理,调适情绪,随诊。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灵枢•岁露论》中提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由于人体的气血按照一日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而有规律地流注于经脉之中,因此随着一天中时间的不同,各脏的气血流注情况也各有不同。这一理论在子午流注针法中的天干地支、配合脏腑时辰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地支有12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脏腑经脉也是12个,经脉气血循环流注的次序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十二地支与十二脏腑经脉相配的关系是: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胱及膀胱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附表1
十二时辰与十二经脉相配的关系
时辰 时 间 值时经脉 时 辰 时 间 值时经脉
酉时 3︰00~ 5︰00 手太阴肺经 申时 15︰00~17︰00 足太阳膀胱经
卯时 5︰00~ 7︰00 手阳明大肠经 酉时 17︰00~19︰00 足少阴肾经
辰时 7︰00~ 9︰00 足阳明胃经 戌时 19︰00~21︰00 手厥阴心包经
巳时 9︰00~11︰00 足太阴脾经 亥时 21︰00~23︰00 手少阳三焦经
午时 11︰00~13︰00 手少阴心经 子时 23︰00~ 1︰00 足少阳胆经
未时 13︰00~15︰00 手太阳小肠经 丑时 1︰00~ 3︰00 足厥阴肝经
人体的气血循行,每日自寅时起于手太阴肺经,至丑时终于足厥阴肝经,如环无端,循环不止。因此,在一天中的12个时辰,各有不同的脏腑及其所属经脉各当其时,也就意味着在那个时间段里,该脏腑经脉的气血最为旺盛,如果该脏腑及所属经脉出现了病候,症状的反应在那个时辰也会相应的明显或加重。依据这个道理,应时而治,也必能得到显著而独特的疗效,这正是中医“因时制宜”治则的一个小小分支体系。
中医时间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整体上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1],而“因时制宜”是中医时间医学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间因素指事物发展的延续性,具有一维特性,是科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人们研究事物往往从认识空间开始,因为它具有三维性,易于理解,但科学发展到一定深度便要引入时间概念,否则便难于发掘事物的内在规律。近代医家铁樵说:“《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脏,乃四时之脏,不明此理,则独处荆棘,《内经》无一语能通。”[2]可见理解时间医学对学习中国传统医学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