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培养青年医师初探
日期: 2012-02-20
——谨以此文献给生命中那段师徒岁月
----中医科 姜超
我来到社区卫生中心工作已经快四年了,回首过去的时光,除了临床工作外,最让我欣慰的是在我并不算长的工龄里,我也有了自己第一个“徒弟”。其实,说来惭愧,我哪来那么多的经验可以传承给她?但由于临床工作的需要,我们这对师徒也就“赶鸭子上架”似的开始了我们不太正规的传承过程。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就觉得科室进了一个新来的大夫,我要把她带上路。后来细想想,针灸这个活跟我们目前其他医疗还是有所不同的。它要求操作的大夫要有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准确地辨证论治,确定治疗原则;同时对经络的循行路线,腧穴的定位、腧穴的内部解剖,穴位处方的配伍都要有科学的判断。此外,在操作上又要做到“眼要准,心要稳,手要狠”。这些东西说起来容易,真的要学起来,哪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但是临床工作的情况又无法给我们提供大学一样足够的学习时间,我们该如何既不耽误工作,同时又把培训做好呢?
记得常大夫把丹丹介绍给我的时候,语重心长地说:“姜大夫,丹丹就交给你了,你要好好的带(待)她!”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内心也一直有种使命感。虽然我不是大学的老师,但是面对这样一位新毕业的如同一张白纸的青年人,作为入行的引导者,如何让她快速地成长起来,并且能够扎扎实实地学到真本事,这成为我努力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课题。
业界外的人可能不太知道,觉得中医大夫不是人人都学针灸吗,哪有那么难!其实,在本科阶段,针灸学也只是我们众多临床课程中普通的一门课,它所占的学时远远少于中药、方剂、内科等主要课程。在操作方面也仅限于几次操作课程,几乎没有临床实践的机会。而就如同学英语不练口语一样,光把理论学到手,离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医生还需要很长的实践路程。丹丹刚到岗的时候,我对她也进行了简单的考核,问了一些基本的穴位,虽然也能答上一些穴位的名字,但是除了几个主要的大穴外,其他的穴位既不知道归经,也不能准确定位,更谈不上进行准确的腧穴配方和稳准狠的操作了。如何克服这些无形的困难,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共同的问题。
我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没有经验,但是在和常大夫交流时他给了我很多指导。他说:“一定要给青年员工制定培训计划,多长时间?在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标准?既要让被培训的员工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也要使我们的培训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这也是我们将来考核员工是否合格的一个标准。”我们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是岐伯回答黄帝时经常说的话,那就是“谨遵师训”。我在实践中也是“谨遵师训”,按照常大夫的建议,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书,今天翻出来看看,自己也是感慨颇深。
计划书中有具体的培训日期,比如“2010年4月12日-5月20日”之间学什么,“5月21日~6月20日“学什么……,当时是照着日历,把周六日都刨除去了详细制定的。为了不耽误工作,我们将“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两条线同时推进。
丹丹来时就会拔罐,我们就将拔罐和起针作为初期临床实际操作的切入点,慢慢的培养她接诊的感觉。我也将以往拔罐中出现的问题向她反复交代,让她少走弯路。
在我的实践中,有一次,因为引火的酒精棉上的酒精没有挤干净,在操作的过程中滴到了患者的背部,当时就烫起来一个泡。好在与患者较为熟识,没有引起纠纷,但这件事情给我的触动很大,医疗中的任何操作都不是小事,任何小事都不能马虎,任何的不谨慎都会给日后埋下祸患。从那之后到现在,无论再忙,只要拔罐时我都提醒自己,一定要聚精会神。其实,这也与中医治疗中对医生要“调神”的一个最好诠释。
看似简单的拔罐有很多知识在里面,在拔罐中不仅要小心患者的头发,周围的棉被和拉帘,还要在拔罐之前与患者做很好的沟通。同时,要了解患者的情况,如果患者之前没有拔过火罐,要与他交代拔罐的原理,治疗中会出现的感觉,治疗的时间等等。并告知患者摆放舒适的体位,拔罐中注意保暖,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仔细查看拔罐皮肤的情况。拔罐后还要向患者交代拔罐后局部皮肤的情况,反应了身体什么问题,以及该怎么注意避免这样的问题。同时,还要嘱咐患者回去不要着凉,什么时候能洗澡,什么时候需要复诊……。虽然的拔罐费用只有三块钱,真的还不够我们的人工、耗材等成本,但是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却要一丝不苟,让患者感觉到这就是服务,这就是社区服务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