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西里社区的温馨家园
日期: 2012-02-20
--南湖西里卫生站康复工作纪实
---- 南湖渠站 杨恩权
白衣天使 扶残助残
在南湖西里社区的东北角,有一个社区康复站,又名温馨家园,这里的温馨家园很特别,它和北京市汇晨老年公寓合为一体,是北京市2008年在朝阳区建立的第一家社区养老示范点,在这里可以看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残疾人康复有一定的保障。
南湖西里社区卫生站于2008年5月成立,从此温馨家园里又多了一位白衣天使的身影,也成立了康复团队,它由康复协调员、护理员、老年餐桌服务员、康复医师们组成。这个团队为社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了周到的居家养老服务。为此,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我作为其中的一位康复医生,热爱康复事业,虽然是中医出身,但每天都离不开社区康复教材之类的书籍,认真的阅读,从中学习如何做好社区康复。每周四上午来温馨家园这里为残疾人及老年人提供康复服务,为每位老人测量血压,检查身体,回答各种咨询,指导他们如何就医、如何配合医生治疗。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还要手把手康复指导,有心理需求的还要心理辅导。平时还要在卫生站负责临床工作,病人本来就多,还要抽出半天时间来温馨家园免费服务,有时忙了,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这里的老人和残疾人都很高兴,也很感激。他们常说:“杨大夫,见到你真不易,每周才能来一次,能多来几次就更好了。”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觉得自己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免费康复 感受关怀
2008年6月,有这样一位患者,病例介绍:齐某,男,60岁,居住花家地西里三区,脑卒中病史5年,同时伴有脊髓型颈椎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长期卧床和坐沙发,身体肥胖,头发纯白,平衡能力差,不愿与人交流,本人生活懒惰、心态消极,不愿锻炼,生活完全依赖家人。家庭情况:与老伴居住生活,一个儿子成立家庭单独生活,儿子长期出差,平日老伴负责日常生活。他是我辖区残疾人,居委会协调员介绍情况后,我经站里安排,决定免费上门为他做康复治疗。
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对我说:“我这病就这样了,没救了,大医院的大夫说了,没办法好了。”从他的话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绝望,就更说不上要求他做康复治疗了,对我这个年轻的大夫更是不信任,家属为之伤心,却也爱莫能助。我绞尽脑汁想办法消除患者的抵触情绪,想征服这个“倔老头”,我先从他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认真的为他解决一个个小问题:例如缓解他多年的老便秘;改善他一动就出汗的情况;调节他平衡功能障碍的问题。
“滴水可以穿石”,渐渐的他信任了我,接受了我,于是我着手从心理战术角度逐步开展康复计划,将康复运动、饮食、心理指导慢慢移入他的生活。为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减缓残疾的发展,我有针对性的为其制定了康复计划,每周一次上门服务,为其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心理疏导等康复治疗,同时培训家属,还隔日进行电话随访。
2009年,随着康复计划的按时实施,他逐渐的树立了生活的信心,生活能力较前也有所提高。他现在愿意每天出门遛弯了,也愿意交流了,心态较前积极了很多。他老伴看着这一切非常高兴,几次眼含热泪的握着我的手,说了很多感激的话。当他再次见到我时感慨的说:“我要是早点遇到你该多好啊,也不至于留下这么严重的后遗症。”听到他这样的感慨,心中略过一丝遗憾,我相信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家的支持下,会逐步完善,随着医改政策的贯彻与落实,社区医疗会从更实际的角度,服务于居民,促进健康。我相信只要用心做好康复,总会使更多的残疾人获得益处,减少遗憾。
2010年,他病情基本稳定,能在屋内使用助行器自由活动,家属都非常感谢我的努力,同时也让他们深刻的体验到了政府免费康复的好政策。他老伴如是说:“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能为我们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排忧解难,我代表我们全家感谢您,向您鞠躬了”,“不客气,这是我的工作,能为你们服务我很高兴,我一定会坚持的,社区康复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我们一起努力,同时有需要随时给我打电话。”——这是来自内心最直接的回答,看着他们全家喜悦的面容,我为从事这个行业而感到自豪。
2011年,现在他每周来社区康复站康复,已经能和其他残疾人正常交流,他老伴也提高了生活质量,减轻了不少负担。社区康复就是这样,不但解决残疾人个人的问题,还要解决家属的问题,甚至家庭的问题。当然整个康复过程中也要得到家庭鼎力的支持。现在他们全家人都把医保定点选至我站,经常来看病取药。这一切是他们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卫生站工作的肯定,更是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
温暖爱心 事必躬亲
唐某,南湖西里居委会康复协调员,人称“二哥”或直呼“唐师傅”。 我和他共同负责南湖西里社区的康复工作,他是我的好伙伴,我很敬重他的为人处事。他做事认真负责,平常不但承担残疾人的管理工作,还负责社区老年服务站的其他工作,事情多而繁琐,他本人也是残疾人,属于视力残疾。许多资料都需要电脑记录,因为他的眼疾,所以他更是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他所管理资料如档案、工作记录、各种报表等都是望京街道康复协调员中做得最好的。他经常在残疾人家中和望京街道之间穿梭,为残疾人办理各种事情,有些事是工作之内的,有些事是工作之外的。无论大小事他都事必躬亲,如申请残疾证、免费康复训练卡、康复辅助器材、康复救助申请等。
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太多太多……就说盲人张宁吧,他是幼年时因病致视网膜脱落致盲的,并且与父亲相依为命,家庭相当拮据。唐师傅了解情况后,为了帮助这个年轻人,马上向上级申请,为张宁争取免费学习盲人按摩师和盲人计算机的机会。张宁在唐师傅的帮助下,顺利的取得了高级按摩师证。为了他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他自食其力的机会,唐师傅又经过多方努力,为张宁在社区康复站争取了一间按摩室。张宁免费为残疾人按摩,对其他人按摩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既解决了工作的问题,也有了部分收入,更重要的是还能帮助更多的残疾人。
唐师傅认为,对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来说,物质帮助虽说是必不可少的,但重要的是心理康复问题,心理上的负担解决了,才能真正得到康复。温馨家园的成立,就是向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康复,包括知识、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和康复治疗。对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同唐师傅每年都一起走家串户,摸底调查,走访残疾人家庭,从中挑选出最困难和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到温馨家园进行免费康复治疗,并对他们采取追踪康复过程的方式,随时了解康复效果。唐师傅说:“我们办事不能虎头蛇尾,而要虎头虎尾,有始有终。残疾人康复得越多,越好,我这个“师傅”才高兴。”
这是我康复工作的缩影,在这三年多的康复工作中,我看到了社区康复的效果,也看到了残疾人的感恩和希望,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想取得病人的信任,首先要有良好的沟通作为基础,再练就过硬的技术。社区工作就是这样,欲治病,先治心。我的内心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欣慰。对我来说,也许从业的价值就在于此。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区的康复事业,让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康复事业中来,让更多的残疾人受益。
这是我们社区康复工作的纪实,也是康复工作的心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