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退出
导航: 首页发展论坛

我院28例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日期: 2012-02-20

                                                                            ---- 药剂科 曹桂芸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2011年我院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28份进行分析。结果:28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39.28%);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给药(96.43%);由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最多(78.79%)。结论:应加强与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安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安全;用药合理;喹诺酮类药物
医疗质量是一个医院的立足之本,用药安全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对我院近三年来收集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不良事件(ADE)进行分析,从中总结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达到降低ADR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性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9年-2011年我院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28份,按患者性别、年龄、ADR类型、ADR因果关系和转归、用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项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
    在28份报告中,女性20例,男性8例,女性比例高于男性(2.5:1)。20-30岁患者7例,31-40岁患者2例,41-50岁患者4例,51-60岁患者4例,60岁以上患者11例。在ADR/ADE类型中,一般的ADR/ADE26例(92.86),严重的2例(7.14%)。


2.2  ADR因果关系
    根据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很可能”的ADR报告为25例(89.29%),“可能”的为3例(10.71%)。
2.3  ADR的转归
    在28份报告中,治愈11例,好转17例。所有不良反应在停用可疑药品并给予对症治疗后都有好转或者治愈。
2.4  给药途径
    在28份报告中,静脉滴注引发的ADR/ADE为27例,占96.43%,仅1例为口服给药。
2.5  引起ADR的药品
    对28份报告中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引起ADR/ADE的药物排名第一的是抗微生物药,其中,又以喹诺酮类药物比例最高。

                                   注:部分报告同时涉及多个药品品种,因此总例数大于28。
2.6  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老年人用药
    由表1可知,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这一是与来我院就诊人群的年龄分布有关,二是由于中老年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能力减弱,药物代谢、排泄速率降低,并可能患有各种基础疾病,这导致老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因此临床用药应注意根据患者年龄、体质、脏器功能选择用药品种、用药剂量,这样才能使老年患者的药物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3.2  静脉滴注给药
    由统计数据可知,2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27例都是以静脉滴注为给药途径,占96.43%。静脉给药有无肝脏首过效应、起效快等优点,很多医师和患者都愿意选择这种给药方式。但这种给药方式下,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药物的理化性质、相互作用、溶剂选择、输液速度、药物配置后放置的时间、药品制剂中的杂质等因素,均可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建议临床用药应遵循“能口服不输液”的原则,如无必要,应优先选择口服的给药方式。此外,应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使ADR能够及时被发现,并尽快得到对症处理,以减少ADR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3.3  喹诺酮类药物
    由表2可知,引起ADR的药物排名第一的是抗微生物药,其中又以喹诺酮类药物最多。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不用做皮试即可使用,因此在我院临床应用最多,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最高。多数不良反应症状轻微,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反应为多,停药及对症处理后均有好转或治愈,但有两例导致转入上级医院住院的病例。所以,对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仍应谨慎,并且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说明书中规定的适应症、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的要求用药,减少无指征的应用甚至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  小结
    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不良反应,通过对我院2009年-2011年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和讨论,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我院对ADR/ADE的监测与报告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监测的认知程度与上报意识,尤其是针对处于临床一线的医生和护士,应加强宣教力度,使其认识到上报ADR的重要性,完善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从而真正达到保证用药合理、安全、有效的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预防保健(孕妇建档、疫苗接种):84712717 健康管理科(复课证明、健康教育):64738827 健康体检(健康证、驾照体检):64731921
医疗咨询:64750202 口腔科:84780581 中医科:64701559 行政办公:64707662 医疗投诉:6473192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65 版权所有:北京优腾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05082545号 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