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门诊输液病人心理护理
日期: 2012-02-20
---- 护理科 韦素芳
社区门诊输液室是社区医院的服务窗口之一。随着护理服务模式的改变,人们自身保护意识的增强,病人的心理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做好社区门诊输液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提高门诊护理满意率的关键之一。本文总结病人输液心理活动特点,提出了些护理措施与方法。通过分析病人输液心理护理方法,对于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提高输液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改善护理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医保改革的逐步推行,病人择医有了较大的自主权,而社区医院正是方便病人就医的首选。输液室是为了满足病人安全、快捷、可靠就医而设立的医疗场所,无须办理出入院等手续,只须医生诊断开药,随时可以进行输液治疗。在这项工作中,护理工作特别是心理护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特征,实施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输液期问的焦虑、紧张的不良心理,提高门诊输液室的工作质量,有利于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
输液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一、输液病人的紧张与不信任的心理
大多数输液病人来到医院就医的,他们对医院的环境不是很熟悉,对护士的素质不了解,对护士的技术水平也不放心。对着护士的静脉输液针,病人不由地感到紧张,害怕护士扎错针,心理焦虑不安。在输液病人较多时,病人也会担心护士配错液体、拿错药或者药品剂量不够等,对护士有不信任之感。
二、输液病人的烦躁、抱怨心理
大多数病人由于对所患疾病不了解,对医生的诊断不能完全理解,对是否要输液治疗心存疑虑,有的病人甚至认为自己的病不需要输液,或者认为钱花了,病情却不见好转,从而产生了抱怨心理。或是他们经过排队挂号、诊查、交费、取药等耗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此时在等待输液时心理一般是焦急的,想尽快输上液。因此,某些病人心理带着在上述某一环节遇到不愉快心里有些怨气,烦躁和焦虑就容易产生乱发脾气,抱怨的心理。
三、输液病人的疑问心理
门诊输液病人对于自身所患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多数病人见到护士均会提出疑问,如这病是怎么患上的,怎样预防,是否要注意饮食及注射营养药品,如何保持健康身体,药物对疾病是否有特效及对身体的副作用等等。这就需要护士根据患者不同心理采用不同的交谈方式,对知识层次高的可用医学知识作科学讲解,对知识层次低的可用通俗、大众化语言交谈,使患者感到护士在关心他,并从中获得一些知识,解除心中的疑虑。
心理护理措施与方法
一、安抚病人,主动服务病人
经过一整套繁琐的就医过程,忍着病痛到达输液室,此时护士要主动热情地接待,了解病人的病情和心理活动。根据病情安排病人就坐或躺在输液床上,并简单交代病人注射事项,安慰病人不要着急,并迅速准备输液,安抚病人紧张的心理,使病人尽快进入输液状态。
二、创造舒适的输液环境
环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舒适、温馨的输液环境会使人心情较为愉悦。因此,输液室内要干净、空气清新、整齐、阳光充足、温暖舒适,并配备知识性、趣味性强,内容健康的书刊、报纸、杂志供病人阅读,使病人如同在家中一样轻松自如。
三、规范护理操作程序
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循三查七对的操作规程,使病人感受到护士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特别是面对门诊病人人多病杂,医嘱类型较多,药品种类繁多情况下,严格三查七对的操作规程甚为重要。
四、注意护士形象,提供文明服务
门诊护士因为和病人相处的时间不长,了解甚少。因此.对于病人来说,护士的第一印象甚为重要。护士的一个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对于病人不仅仅是态度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能够减轻病人心理上的压力,给予病人信念上的支持。护士着装整齐、大方,举止端庄,话语温柔、亲切,也能够使病人感到极大的放心和信赖。同时,要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如经常使用文明用语,如“您好”、“请稍等”、“对不起”、“请慢走”等亲切的话语,把病人当作亲人、朋友。
最后,通过对门诊输液病人的心理护理,我们体会到,了解门诊输液病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并采取系列心理护理,真正做到方便病人,服务病人,使病人来我院输液放心和感受到真挚的温暖。我们也从病人的赞扬声和感激的目光中看到了自己的工作成绩,更增加了努力工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