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输液危险因素在社区风险管理的作用
日期: 2012-02-20
----护理科 程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综合性的基层医院,其服务能力与医疗水平较三级医院存在着一定差距,社区服务的抗风险能力差,相较三级医院也就存在更大的医疗纠纷和风险。而静脉输液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服务项目之一,也是发生医疗风险的主要途径,更增加了医疗护理的风险。我中心通过控制外带药输液、减少患者输液天数、提倡医生使用机打治疗单等手段,减少输液中各种因素带来的医疗风险,控制社区医疗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全面提高了医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防范能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存在的安全隐患:
1、环境因素:社区医院面积小,病房空间不足,做不到严格按照病种分室,且社区输液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病情复杂抵抗力差,集中在一起治疗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2、治疗单因素:门诊量大,造成医生在手写治疗单时患者的姓名年龄字迹潦草,药物的名称和剂量不清楚,护士难以辨认,增加了医护间反复核对的时间,而护士执行医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差错。
3、药品因素:现在药物品种复杂,再加上自带药患者增多,药物种类多样,由于对特殊药物的药性药理不了解,而使输液风险增加。
4、护理因素:门诊输液患者多,护士急于给患者做治疗,可能会只忙着扎针、换液体,没太多的时间去观注病人的病情,药物的配伍禁忌等等,从而引起医疗护理风险和护患矛盾。
5、患者因素:护士在做治疗叫患者名字时,输液的老年人因环境嘈杂和听力方面等因素听不清楚或误听,容易发生差错。输液患者无人陪伴,也有可能发生跌倒等意外。少数患者不听护士的劝告,擅自调节药物的滴速或趁医护人员不注意时将药物带回家输液,也是输液流程中的风险之一。
应对策略和效果评价:
1、相关规定的出台:
为减少输液风险,今年年初,我中心制定了更详细、完善的《关于外带药品用药安全的规定》,内容包括:凡是自带药品来本院输液,必须携带北京正规医院出具的加盖公章的静脉注射治疗单;输液单的信息必须与实际相符;加强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的管理等等。现在我中心自带药输液比例由控制前的15 %降至控制后的8%,有效降低了医疗风险。
2、坚持“能口服不输液”的原则:
每天输液量控制在80至90人次,2010年门诊输液量26932人次,2011年门诊输液量25628人次,2011年较2010年门诊量增加13.3%,输液量反而下降9.5%,而且无差错及投诉。
3、控制输液天数:
要求医生输液的患者每次开药不超过3天,未控制输液天数之前,3天以上的治疗单占据40%,控制后降至14%,这样不仅减少了医疗风险,更有利于医生观察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降低次均费用也有一定帮助。
4、机打输液单的执行:
自2011年10月份开始,我院提倡医生使用机打输液单,减少手写的差错,以提高工作效率。我院的机打输液单由刚开始的15%提高到目前的32%,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医疗风险。
5、中午沙龙:
接到不熟悉药品时,医生护士利用每天中午沙龙,对药物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不但减少了下次遇到同种药时操作上的安全隐患,更拓宽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领域,对医务人员本身也是个极大的提高。
6、病室安排:
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炎的病人与非感染性病人严格分开输液,以减少院内感染。
7、加强核对:
特别对待老年人,护士尽量做到的语速慢,声音大,有疑问时,多核对几遍,不怕麻烦。
8、加强法律学习:
为提高的风险防范意识,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争取做到尽量避免医疗风险,即使遇到风险也能妥善解决。
体会:
1、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既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也保证护士工作环境的安全,把风险尽量减低至零。
2、中国人生病喜欢输液,认为输液疗效快,有报道称“中国人每年每人输8瓶液”, 殊不知在输液过程中,隐藏着难以估量的风险。医务人员应该给患者普及一些如输液易引起不良反应、能口服药就不注射、能用注射就不输液等等知识,这样不仅可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还能有效避免医疗风险。
3、各种规章制度的落实是实施风险管理的有效保证,制定出更加详细的《查对制度》、《输液室交班制度》、《输液室各班职责》、《输液室巡视制度》、《自带药品用药安全的规定》等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实施,使各班护士明确职责,做到事前预防,是降低医疗风险的重要手段。
4、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对已经发生的差错和护理纠纷进行讨论,针对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加强防范,提高护士的法制意识,使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