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退出
导航: 首页发展论坛

多种方法结合治疗早期带状疱疹的临床体会

日期: 2010-01-18
                                                                   ---- 姜超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潜伏在体内再发,造成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带状疱疹,伴随神经痛。中医称“缠腰火丹”、“蛇丹”、“蜘蛛疮”等。该病发病初期发展较为迅速,如不加以及时治疗,某些患者在2~3内症状迅速加重,疱疹增大,范围扩大,疼痛剧烈,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
    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如在该病发展早期即开始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及时地阻止该病发展进程,减轻症状,使患者的痛苦较大程度减少。
    1. 西药疗法:泛昔洛韦,抗病毒药。规格:250mg/片。用法:250mg/次,Tid,po.用药7天。
    2. 中药疗法:
    (1) 肝火证:多发胸胁或颜面,疹红疱密,灼热疼痛,苔黄脉弦。治则:泻肝胆实火。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9克,连翘15克,生地15克,泽泻9克,车前子12克,黄芩9克,栀子9克,丹皮9克,生甘草9克。
    (2) 脾湿证:好发腰背或下肢,疱如绿豆,糜烂渗液,剧痛难忍,苔腻脉数。治则:健脾利湿。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6克,厚朴6克,陈皮6克,白术12克,猪苓12克,黄柏12克,枳壳9克,泽泻9克,赤苓12克,滑石块12克,炙甘草9克。
    (3) 血瘀证:老年患者,疤退色暗,胁肋阵痛,动后加剧,苔紫脉沉。治则:活血定痛。方药:活血定痛方加减。秦艽10克,丹参30克,细辛1克,乌梢蛇15克,全蝎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鸡血藤6克,当归9克,乳香6克,没药6克,延胡索9克,柴胡6克,生甘草9克。
    3. 针刺疗法:围刺法,局部常规消毒, 然后根据病损(疱疹) 面积大小,取0.30mm×25mm毫针数枚,距离成片(或个)疱疹周边约1cm处,以30度角快速进针,刺入皮下约0.2~0.3寸,针尖指向病灶中央部,重手法捻转提插,得气后施以泻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常规消毒面积适当大一些。(2)后发疱疹先围刺,先发的疱疹后围刺,针尖一概向内, 前后左右针尖相对。(3)每片针数多少与疱疹范围大小成正比, 疱疹范围直径3cm 以下,按周围神经走向前后两针即可,直径3~5cm可6~8针,直径5cm 以上则10~12针为宜。(4)留针时间一般控制在30min,因时间较长故而针前注意选择适当体位,以方便针刺和舒适放松为原则。
    4. 刺络拔罐法:背俞穴或背部阳性反应点刺络放血拔罐。在临床中针对不同症状患者,在相应背俞穴或背俞穴附近的条索状或结节状的阳性反应点上进行刺络放血拔罐,能够阻止病情进一步进展。阳性反应点多位于脊柱两侧,对称出现。罐中拔出血色偏暗,热邪偏重者,血在罐中多呈胶冻状。刺络放血之后,观察疱疹局部颜色减淡,患者自述不适减轻。观察疱疹扩大趋势明显减弱。
    5. 放血疗法:对相应井穴刺络放血。如果疱疹病变位于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如胁肋部,下肢外侧,可在关冲穴(手少阳三焦经井穴)、足窍阴穴(足少阳胆经井穴)点刺放血。如果疱疹病变位于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如大腿前外侧或腹部前部(距前正中线旁开4寸附近),可在商阳穴(手阳明大肠经井穴)、厉兑穴(足阳明胃经井穴)点刺放血。一次可点刺双侧井穴,穴位数量可以根据患者体质进行选择,年轻体壮者可一次3~4个穴位,年老体衰者一次可1~2个穴位,因人而异。
    6. 灸法:某些患者长疱疹后,疱疹周围皮肤较为敏感,针刺后针眼发红,肿胀,难以数天坚持连续针灸。此时可以选择灸法。选用艾条,顺时针回旋灸法。主要灸疱疹分布区,每日一次,每个部位5~8分钟即可。
    7. 物理疗法:红光照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红光照射局部疱疹皮损区。
    8. 药物外敷:采用中药“片仔黄”外敷。每次1~2次。
    上述方法可以根据患者接受程度、就医条件结合使用,如果能多管齐下,效果良好。
    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为肝经火盛,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或因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搏结,并感毒邪而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激发机体内部的生理应激系统,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痛阈提高,免疫功能加强,同时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的分泌,产生镇痛作用。针灸还可以使炎性灶的血管通透性降低,抑制炎性物质渗出,从而起到治疗作用。从现代医学理论来认识,刺络拔罐能迅速减除疱疹对周围神经的压力等刺激而起到止痛作用。中医学认为皮肤在经络系统内归为十二皮部,皮部出现疾病,同样代表着所属经脉出现了病症,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运用相关经脉中泄热效果最好的井穴放血,可以疏通经络内壅滞之邪热,使经脉内气血调和,经脉通利,通则不痛。在背俞穴及附近阳性反应点刺络放血拔罐是遵循《灵枢•经脉》中“热则疾之”的原则,排出其血中毒热的方法,正如《素问•血气形志》篇所言“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作用是“以热引热”,引邪外出。红外光照射机体可以使局部组织的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流加速,从而改善了微循环,促进了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加强了组织的再生能力和细胞活力,进而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光热效应加速了局部代谢产物及炎性产物的吸收,具有消炎、消肿的作用。同时,红外线的照射提高了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亦有利于机体的早日康复。片仔黄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外敷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较好。
    运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具有疗程短、疗效高的特点。同时避免了大量使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能够迅速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临床需要注意的地方:
    1.背俞穴放血:
    (1)最早用三棱针放血,患者痛苦较大,不易接受。最早采用的三棱针不是一次性的针具,因此也存在患者思想上有顾虑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准备一次性三棱针,然后做到一人一针,每次消毒使用。
    (2)后来,逐渐采用血糖仪的采血笔,弹刺速度快,进针深,拔罐时出血量多, 每次可达5~10毫升,对病情可以起到显著的治疗作用,是较为理想的放血方法。局限性是患者必须一人一笔,否则采血笔接触患者皮肤端容易在刺血过程中沾染血迹,造成交叉感染。
    (3)一次性无菌采血针头放血:由于失去了采血笔端对皮肤的深度按压,单纯用小针进针时,背部皮肤较手指皮肤厚,因此进针浅,出血量少,拔罐后出血有时只能达到1~2毫升左右,治疗效果相对减弱。
    (4)梅花针扣刺后,拔罐放血: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患者皮肤受损面积大,恢复时间长,不利于治疗的连续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预防保健(孕妇建档、疫苗接种):84712717 健康管理科(复课证明、健康教育):64738827 健康体检(健康证、驾照体检):64731921
医疗咨询:64750202 口腔科:84780581 中医科:64701559 行政办公:64707662 医疗投诉:6473192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65 版权所有:北京优腾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05082545号 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