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技巧
日期: 2010-01-18
---- 于凤兰
哈佛大学医学院将医患关系列为医学伦理学科的重要课题,其重要内容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与患者沟通,将人文科学的能力训练和与病人打交道的能力培养列为医学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尽快与患者建立沟通与交流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而建立医患沟通必须掌握沟通技巧,其中包括掌握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如:注意语气、语调、语速,注意目光的接触,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要善于引导患者说话,善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时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逐渐取消除他们的焦虑与不安,建立朋友式的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有助于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
拔牙是口腔门诊最常见的手术之一。拔牙时患者焦虑的心理,不但降低诊疗质量和医生的工作效率,还可造成患者交感神经兴奋升高,出现血压增高,心率加快,机体的痛阀降低,增加手术的危险性。因此采取有效的宣教措施,降低拔牙术前的焦虑心理是非常有必要的。造成焦虑心理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对牙拔除术的认知程度
对牙拔除术缺乏认知的患者,尤其是出诊患者。更易过多估计拔牙术的不良后果,而低估自己应付这种环境的能力,导致患者一直处于拔牙前的应激状态。
2.疼痛
许多研究表明,疼痛是牙科患者最恐惧的因素,甚至有的患者对注射麻药都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牙拔除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可导致软组织和骨组织的创伤而出现术中及术后疼痛。因此,这些因素可导致患者产生或加重焦虑的心理。
3.大多数患者在接受牙科治疗时都有一定的焦虑情绪。
焦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拔牙术中疼痛、口腔注射出血、肿胀等,拔牙术前正确有效的口腔健康宣教能获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精神放松,并正确认识和评价拔牙术,从而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情绪,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也降低了因焦虑而造成的交感神经活性升高,减轻了由此而引起的血压脉搏波动,增加了手术安全性。医生操作术前,术中,术后及时的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实时的给予安慰与鼓励,可帮助病人有效克服治疗中难以避免的病痛,给予病人更多的照顾,分担病人更多的烦恼,使之时时感到被关注被重视,有效地角色置换思绪,将会提升就诊医生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良好的治疗心情,愉快的治疗氛围,对患者和医生的身心健康会起到促进作用,医和患是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