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退出
导航: 首页发展论坛

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14例临床观察

日期: 2010-01-18

                                                                        ---- 王为向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糖尿病患者均针刺胆俞、脾俞、胃俞、三阴交、太溪,观察治疗前后血糖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14例糖尿病患者经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为78.6%,治疗后空腹血糖由(9.29±2.77)mmol/L下降至(7.61±2.65)mmol/L,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餐后血糖由(11.72±2.46) mmol/L下降至(9.59±3.49) mmol/L,治疗前后餐后血糖比较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糖尿病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糖尿病  针刺疗法 血糖变化
    笔者在2006~2008年,曾针刺治疗糖尿病14例,获得较好疗效,本文记录了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及相关因素,总结了笔者针刺治疗糖尿病的观察体会。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4例均为我社区中心就诊门诊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8岁,平均53.4±10.7岁;病程半年至14年,平均4.7±3.9年;有合并症者4例,合并高血压者3例,兼有冠心病2例,合并糖尿病肾病者1例;治疗前未用降糖药者8例,已长期用降糖药者6例,此6例为西药降糖血糖控制不理想者,其中注射胰岛素者1例;14例中超重(24≤BMI<28)4例,肥胖(BMI≥28)1例,余者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18<BMI<24),体重指数平均23.5±2.7。
    1.2诊断标准 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咨询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具有糖尿病症状,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①空腹血糖≥7.0mmol/L,②餐后血糖≥11.1mmol/L。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胆俞、脾俞、胃俞、三阴交、太溪,均针双侧。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快速进针,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同时给予神灯照射30分钟。每周针刺3次,10次为1疗程。治疗最少1疗程,最多3疗程。
    2.2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血糖<8.3mmol/L,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8.3mmol/L,餐后血糖<10mmol/L,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10%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善,血糖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3 治疗结果
    本组14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8.6%。14例中以往未曾用药者8例,此8例不予药物而单纯施以针刺,5例显效,3例无效;以往长期用药降糖者6例,继续用药并配以针刺,治疗后3例显效,3例有效。治疗前后血糖变化经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表1:14例2型糖尿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 ±s mmol/L)
      例数                 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
               治前空腹   治后空腹      前后差       治前餐后    治后餐后     前后差
     14      9.29±2.77   7.61±2.65 1.69±2.62   11.72±2.46   9.49±3.49   2.13±2.39
     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p<0.05,治疗前后餐后血糖比较p<0.01

     表2:针刺治疗前未用降糖药者与已长期用药降糖者疗效比较(n)
      治前情况 例数 糖尿病病程(年) 有心脑肾合病症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未用药    8    2.2±2.5         2            5     0     3    78.6
    已长期用药  6     8±2.8          2            3     3     0 
    4 典型病例
    赵某,女,44岁,干部,2006年4月6日就诊。患糖尿病1年,轻度口干,夜尿2至3次,未服用降糖药,曾查糖化血红蛋白6.38%,就诊当日查空腹血糖7.1mmol/L,餐后9.3mmol/L,尿糖(++++),计算BMI为20.5,予针刺治疗,4月17日针第5次时测空腹5.4 mmol/L,餐后4.2 mmol/L, 尿糖(-), 4月29日针第10次时测空腹5.6mmol/L,餐后5.8mmol/L,无口干尿频,停针刺治疗,嘱控制饮食、多运动,后间断查血糖正常。2008年4月16日因昨晚食多来诊,测空腹血糖7.9mmol/L,再予针刺,由于她工作忙只针刺了6次,后多次复查血糖正常。
    5 体会
    从病因学看,现代医学认为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分泌受损。胰腺从功能上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胰岛β细胞即是胰腺的内分泌细胞,中医古籍中没有“胰”的概念,但在现代医学胰腺的生理功能看,胰腺属中医“脾”的范畴[1]。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与祖国医学的消渴基本一致,发病多由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从解剖学投影来看,胰腺属腹膜外位器官,其在腹前壁的体表投影为:下缘相当于脐上5厘米,上缘相当于脐上10厘米处[2]。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前方约为胰腺位置。关于糖尿病的针灸治疗,笔者选取胆俞、脾俞、胃俞加上能调整肝脾和肾脏功能的三阴交、太溪作为治疗用穴。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背俞穴与交感神经链的体表投影区基本重合,膀胱经上3对相邻的背俞穴同时应用可确保脾俞的准确针刺,并且调整脏腑功能,强化治疗效果。三阴交是足太阴、少阴、厥阴的交会穴,欧美国家重视三阴交等脾经穴位的降糖作用[3]。本组穴位患者俯卧位全能针刺到,可以说方便易取。
    从针刺降糖效果看,针刺有快速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又无造成低血糖之虞[4]。餐后0.5-1.5小时之间是胰岛素分泌的高峰期,据文献报导,在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时针刺治疗,对高血糖的控制最佳[5]。本组亦观察到此种现象,化验规律餐后血糖大于空腹血糖,本组中有2例观察到在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时针刺后所测的餐后血糖小于当天空腹血糖,这2例病人1例形体适中(BMI20.5),另1例偏瘦(BMI18.3)。
    从本组病例看,超重、肥胖者不如偏瘦、形体适中者对针刺敏感,针刺疗程应多,至于是否为普遍规律,尚有待今后观察。本组病例的显效和有效者中血糖越高者血糖下降越多,且疗效保持时间均在半个月以上。本组病程最长者28岁患糖尿病,针刺时已患病14年,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格列吡嗪而空腹血糖仍为12mmol/L,针刺第10次时血糖仍无明显下降,诉背痛,停针1周后背痛消失,空腹血糖下降3mmol/L且保持2个月,说明疗效快慢与病程有关。3例针刺无效者均于针满1疗程查血糖未降后停针,他们治疗前全未用过降糖药,其中2例患糖尿病已有数年,现3人都在用药治疗。其余5例治前未用过降糖药者经针刺后显效,5例中有2例自2006年初诊至今一直未服用降糖药而血糖良好,免去了服药不便及所带来的负作用,这5例患者治疗时患糖尿病时间均在1年及1年之内,证明糖尿病应尽早开展针刺治疗。针对典型病例赵某停针2年后血糖又升高的情况,笔者考虑是否应建议其每年均针刺1疗程,这尚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总之,针刺治疗糖尿病多数有效,且无毒副作用,在如今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的情况下很有推广意义。临床上一些新患糖尿病且血糖不甚高者不愿服药,这时针刺正能发挥其独到作用,是治疗的最佳时期。但也有一些病人对针刺降糖不认同,不愿尝试,或针刺后虽然有效,因还需要隔日来医院治疗而未能继续坚持。社会上应加强对针刺治疗糖尿病的宣传力度,使人们乐于接受这种传统疗法。
    参考文献
    [1]仝小林,赵昱,陈良.胰岛细胞功能保护的中医认识与对策.中医杂志,2006,47(12):888
    [2]刘方主编.人体解剖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87
    [3]魏丽萍,鞠育新.针灸治疗糖尿病临床进展.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0):53-55
    [4]熊星火.针刺降低高血糖即时效应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1994,14(3):10.
    [5]康世英,刘豫树,罗惠平,等.择时针刺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1995,15(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预防保健(孕妇建档、疫苗接种):84712717 健康管理科(复课证明、健康教育):64738827 健康体检(健康证、驾照体检):64731921
医疗咨询:64750202 口腔科:84780581 中医科:64701559 行政办公:64707662 医疗投诉:6473192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65 版权所有:北京优腾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05082545号 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