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更好服务百姓
日期: 2010-01-18
---- 李光乐
正值医疗改革政策推出之时,国家加大政策解决老百姓的就医问题,无疑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使医疗资源更好的服务于老百姓。
目前大城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医院病人多,压力大。上周我看了一则新闻报道协和医院的,大概内容是从河北张北地区来了夫妻两个人来协和医院看病,记者采访他们挂号用了多长时间,男的说:“仅仅用了三天”,我很惊讶,为甚麽他把三天说的这麽轻松呢?为了看病挂号需排三天的队?然后他说一次最长等了十三天才挂到要等的专家的号。后来记者采访了协和医院某位专家,据他介绍,从外地来的很多患者在当地就能治疗的疾病确千辛万苦的来到北京诊治是十分没有必要的。所以说国家投资发展乡镇卫生医疗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乡镇卫生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比较差。在4月7日的电视节目中陈竹部长作客直播间,河北怀来县某乡镇卫生院的院长向陈部长提出了两点发展乡镇卫生院的意见:一是提高乡镇卫生院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二是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据我了解我家乡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基本都是乡村医生,祖传下来的或者简单经过培训,缺乏继续再教育。医学是一个更新相当快的学科,他们不能接受到新知识也就业务能力有限了。在老百姓的思想中有了病还是去大医院走一趟,因此这是造成大医院尤其北京这几所大医院拥挤的一个原因。其实很多病依靠当地的条件也能治疗。如果国家能把现在经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引进乡镇卫生院并多提供给他们城镇职工基本的生活待遇,乡镇卫生院一定能发展起来,并受到当地老百姓认可,减少没必要的进大医院排队挂号,当地医生为一些必须经上级医疗部门诊治的患者开转诊单,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病情和已做的检查,使他们到了上级医院能以最快速度得到诊治,并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乡镇卫生院的整体水平提高后,当地居民也会认可,最后受益的还是我们当地老百姓。
所以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是大型医院与下面乡镇医疗卫生医院的衔接,就包括了人员、技术等方面。
首都的医疗政策和形式是这样的,政府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投入,人员的引进已经不成问题,就我中心来说108名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生50余名,而且每年的院外学习和院内培训也非常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已经达到了标准。如何更好的利用社区医院来为百姓服务是现在急需解决问题,据我了解有些居民还是把三级医院看作是治病就医的唯一地点,有些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完全可以在离家最近的社区医院就诊而不用去远的大医院排队挂号,这需要政府的一些大力宣传和三级医院的配合,三级医院大夫说服一些病人来社区就诊或直接开据转诊单把病人转到合适的社区医院,这样能够使三级医院减轻压力,对于三级医院的一些特色职能能够更好的发挥,例如 现在脑中风后遗症病人后期肢体康复完全可以转到社区医院进行。脑卒中病人在专科医院度过急性期后,肢体的训练在社区完全可以进行,我中心有康复大夫五名,平均的分配在望京地区的各个小区。有地点和设备为这些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果瘫痪在床的患者完全可以定时间出诊入户。在各个社区配备了康复大夫在朝阳区社区中心中我们是第一家。社区医院及时把重病人转到相应的专科医院已经是必须要做的了,这点我深有体会,我中心遇到的心血管病人危重患者会及时转到华信医院,并及时与华信医院取得联系,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华信医院专家定期来我中心坐诊并为我中心大夫定期授课。
如何把一些有用资源合理运用到为人民服务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在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的卫生医疗体系会越来越完善,社区与乡镇医院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