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医疗暴力事件引发的思考
日期: 2012-11-16
----护理科 王秀文
2011年9月15日下午4点左右,一名就诊男子冲进同仁医院内,持刀将耳鼻喉科主任徐文医生连砍数刀后逃离。
2012年3月23日下午,哈尔滨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号楼风湿免疫科,年仅17岁的患者李梦南手持水果刀冲进医院胡乱砍刺,造成28岁的实习医生王浩死亡,另有3名医护人员不同程度受伤。
2012年4月1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又发生一起医生被刺伤事件。10时25分左右,医院耳鼻喉科门诊邢志敏主任医师正在接诊,一名不明身份、戴着蓝色罩和鸭舌帽的男子,手持匕首将该医生扎伤,之后逃逸。
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暴力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情况;61.48%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去世后,病人家属在医院内摆设花圈、烧纸、设置灵堂等事件。北京医师协会曾对北京市400多家医院进行过调查,发现近4年来,北京市共发生殴打医务人员事件502起,影响医院正常诊疗秩序事件1567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医生与患者,这本该站在统一战线共同对抗病魔的战友,现在却站在了对立面上,互相猜疑,互相防备,互相伤害!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环境越来越恶劣,这几乎成为所有从业者的一个共识。出去开会、听课,越来越多的听到“在如今这种恶劣的医疗环境下,我们要尽量减少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之后就是如何如何与病人沟通,以保护自我。当我们身在其中,这样的执业环境实在令人担忧!
为什么医生在古代是一个备受尊敬的职业,而今却沦落到现在的地位呢?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经济以迅猛的速度在增长,进而带动了很多很多的进步。然而在社会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地方并不能跟上这样的速度,于是就产生了很多很多矛盾,比如人们对医疗技术以及服务的要求提高了,但是我们的医疗进步的速度并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有医学专业知识的人都知道,医疗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他面对的是人的生命,是一部这个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但是治病并不是修仪器。患者来到医院,希望得到的,是治好了病,救活了人,然而医学是一门经验性的科学,医生并不是万能的,所以有很多情况是无能为力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付出了金钱,当然希望获得等值的服务,然而医生实在太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听你描述详细的病情,护士太繁忙,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到每一个病人的需要。这样,患者的期望值与医疗环境的现状是相悖的,于是人们有了不满意,有了抱怨,于是就有了矛盾。
当然,这样的矛盾总是会有的,但是在这个社会越来越缺少信任、缺少包容的环境下,这样的矛盾就会升级,进而演变成我们耳闻目睹的暴力事件。在这当中,媒体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比如缝肛事件、比如北大一院医学生做手术导致患者死亡事件,无论最终的医疗解释是什么样的,人们关注的已经是医生的“无良”。于是越来越多的医疗事件被曝光,当然我不能说这其中没有一些败类确实没有职业精神,但是我想在我们的医疗队伍当中,只要走出了医学院校进入医院,只要穿上了这身白衣,在我们的心中,是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的。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这是我们最起码的底线!
但是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医院黑幕,于是患者越来越不信任医生,医生也越来越倾向于保护自己而不是全力救治病人,这成为一个怪圈。那么到头来谁才会是那个受害者呢?没有优秀的人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没有人再愿意冒险试验进而推动医学的进步,年轻的医护人员得不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不能迅速成长,这一切最终的受害者,就是患者,还有我们的后代!
2010年8月,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文章《中国医生 —— 威胁下的生存》,我搜索出并看了翻译文,其中提到了中国卫生制度的改革。目前的这种医疗现状有多少从根本上是目前的医疗体制造成的,有很多的专家人士已经讨论过,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从经济上给予医院的支持极其有限,然而在行政上又要对医院进行干预,这本身就将医院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医院需要运营,就需要有收入,然而收入从哪里来,没有人给,只有自己赚,而对象就是患者。于是,医生和患者站在这个经济利益链的两端,又形成了对立面,而站在旁边貌似事不关己的却是那个罪魁祸首 —— 相关政府部门。
当然,卫生部门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4月30日,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出《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明确警方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医闹、号贩等扰乱医院正常秩序的七种行为予以处罚,乃至追究刑责;随后又设置医院警务室,以医院驻警缓解医患纠纷。然而这一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是隔靴搔痒。我们的医改工作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如果忽视医生的社会与经济地位的改革,中国的卫生体制改革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们期待相关的政府部门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化解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这个矛盾。
一个社会的进步,必然会伴随着很多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也许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那么我们,这些依然从事这一行业的医护人员,在这样的医疗环境中,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尽可能的完善我们的服务,尽可能的提供优良的医疗护理服务,让那些对我们的误解少一些,再少一些!六六在《心术》里说“重新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一定需要有一方,先伸出手来。相对而言,可能医生更简单”。那么,我们就先伸出手,为缓解这种紧张的医患关系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李克杰.“过度维权”是刺向医患关系一把尖刀. 中国青年报: 2012年05月03日。
[2] 《柳叶刀》.中国医生 —— 威胁下的生存. 2010年8月28日。
[3] 张龙云.专家称部分新闻报道加剧医患关系紧张。
[4] 医患暴力冲突频发 医生为何成为高危职业.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13日。
[5] 以医养医才是医改终极方向. 中国企业报: 2012年07月10日。
[6] 张鸣皋. 减少医疗纠纷 我们从这里做起. 新疆医学:2012年第42卷。
[7] 唐莉. 依法治院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现实意义. 现代医院管理:2012年6月第10卷第3期。
[8] 柴会群. 无解诉讼?——同仁医院砍医案背后的沉重问号。
[9] 刘秀明. 事实与听证:对媒体报道医疗纠纷的思考. 新闻界:201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