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宣传是否应依靠社区中心来执行?
日期: 2012-11-16
----浅谈灾难面前我们的公众教育 健康管理科 王嘉丽
说到灾难,我们并不陌生。自2007年,我们面对的灾难不断----暴雨、台风、地震、洪灾、旱灾、雪灾,还有甲流、禽流感等等。今年,在北京,我们似乎也看到灾难的影子。2009年美国预言全球末世的巨灾电影《2012》在告诫我们时刻要有忧患意识,要时刻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但至今,我们做到了吗?我们的安全自护意识是否觉醒,对于防灾减灾文化教育我们又认识多少?
一、可以借鉴,但必须因地制宜:
人无危则安,人无损才全----安全文化是一种意识,是实现防灾减灾的精神保障。因此,要提升公众安全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才能对规范行为做出指导。
2008年5月《华盛顿邮报》网站发表的调查报告从十方面强调公众要进入安全准备状态,个人认为很实际也很准确(现摘取如下)。十个方面即为:(1)政府要将公众应变准备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2)公民不仅要成为灾难的第一反对者,要做好准备成为21世纪公民的必备职责;(3)要教育社会不要嘲笑抗灾宣传片《蹲下,盖起来》,要教育公众要有平民志愿者精神;(4)几乎所有管理者都认为,对公众的教育有助于缓解可怕灾难造成的影响;(5)要将应急准备教育列入学校课程中;(6)政府在希望影响人们的行为时,总是推出保险优惠或购买应急用品的“免税期”等做法;(7)要推广灾难产业及产品,要将应急准备作为一个消费品牌展开营销;(8)利用21世纪的技术、备战21世纪的灾难,要承认个人技术在公众应急准备与反应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9)防灾演习能保住公众重点关注那些每个人预先应该特出的问题;(10)每个国家要设立全国紧急准备日,在这一天扼要地向公众普及有关应急防灾知识;进行灾难演习,并整理好急救器材等。
纵观以上十项准备工作,我们似乎也在抓,但落实和实际效果却并没有预期的那么理想。真的做到了公众安全教育吗?
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乍看起来,这似乎和安全教育模式没有什么关系。错了,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人口多,所以我们的安全教育要做到普及很难;正因为我们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所以我们应急灾难的物资很难做到充足;正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所以贫富差距大,物价不平衡,应急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公众应急物资不足,所以不仅不能做到物资充足,而且灾难演习也很难到位。
二、由谁来做,谁接受教育?
消除不安全的关键在于人本身,而人的行为往往分为他律和自律两方面,这又说到了我国的国情,人口多,人口的素质不等,这就决定了他律的重要性,教育说的也就是此。但公众安全教育由谁来做?谁又来接受教育?这个似乎不仅仅是安全教育的问题。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防灾减灾的安全文化活动是靠政府力量推进的,推进有力度、有落脚点,但公众对安全文化活动并不买账,无论是理论还是演练,都很难得到公众积极响应。
在人的安全素质中,安全观念文化是最根本和最基础的,而领导者和决策者的安全素质又是重中之重。但有些公众教育和演练的组织与教育者本身对于安全文化建设很难做到身体力行,教育本身往往又缺少实际运用效果,缺乏责任意识,这如何做到“公众”和“教育”。
三、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保证物资?
这就涉及到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公众安全意识还不到位,提高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让灾难风险观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公众理解“灾情”也是国情,让更多的公众知晓“无知将酿成最大的灾难”,这需要领导者和组织者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做起。
先说社区,社区是最大人类居住群体,涵盖了上班族、退休人员、无业人员以及少年儿童等等,要加大社区人群的安全教育就要从一家一户做起,不能单纯依靠社区中心去普及知识,社区中心最多只能算是三级或四级层面的组织者,居民对社区中心的理解是医疗和预防保健,而不是政府层面的政策宣传者,这就决定了社区中心的局限性。
再来说说学校,都说教育要从小抓起,安全教育也不例外,校园安全是个系统工程,“校园安全文化”是综合减灾的大系统,但时至今日缺少必要的宣传。安全教育是确保校园安全以及社会安全的重要方面,有人说“多建一所学校就等于减少一所监狱”,这话,不无道理。现今,青少年犯罪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也显示了我们教育的局限性。这就要求从系统的校园安全出发,对校园有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进行调研,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育,同时渗透各类灾害的预防和采取措施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安全物资的储备?这是一个社会化问题,目前我国各类安全物资价格居高不下,这也正应了我国的国情,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就是说即使有人具备安全意识,但基于经济水平的局限,再加之侥幸心理,安全物质的储备往往成了泡影。保小家就是保大家,小家不受损失,保证正常家庭的发展和务工,就等于为社会贡献了一份力量,减少了社会的负担。但面对灾难,小家如何自保?在具备安全意识的同时,安全物资便成为了自救的法宝。那么,如何将物资的价格调整至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如何保证家家户户均具备自救的能力和物资?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